目前分類:好文分享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image

storkang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2010-11                                      作者:吳韻儀

接續   要升遷?還是要生小孩(上)

 

我們需要訂一份新家庭計畫

 

      怎麼辦?工作加上生小孩,真的是無解的難題嗎?惠勒特在《創造生命》一書中建議女性用「倒推規劃法」(backward mapping),釐清思緒,重新安排生活的重點。就是先想像自己理想的40歲生活是什麼樣子,然後倒推回去,決定現在該著手完成哪些目標,40歲的時候才能達到理想。如果希望40歲的生活畫面中有小孩,就要計畫在35歲前完成生育。其實結婚、生子不是憑運氣,而是需要像規劃求學、事業一樣的設定目標,而且最好在20出頭時就開始規劃。

     乍聽之下,這個建議似乎太過簡單,甚至有些刺耳。波士頓大學研究女性議題的學者卡萊爾?瑞佛絲(Caryl Rivers)在接受CNN訪問時,甚至批評惠勒特誤導年輕女性,好像告訴大家「有事業心的女性小心了。如果你立刻不結婚、生子,就將過著悲慘的餘生。」如果只因為年輕時生育力強而趕著結婚、生子,未來很可能因為婚姻不穩固而面臨另一種痛苦。

但是,在生育極限無法延長、工作潮流無法扭轉的情況下,惠勒特的建議,似乎是唯一的方法。其實,那也是許多走過那段經歷的女性給的唯一的建議:想清楚,早一點開始規劃。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蘿苑?塞普(Laraine Zappert)研究了超過300名畢自史丹福大學的專業女性,詢問她們如果重走一次兼顧發展工作與建立家庭的路途,她們會改變什麼?在前五名的答案中,早一點建立家庭、花更多的時間與小孩相處,分列三、四名,沒有一個答案是要捨棄生子的選擇。「我們所研究的母親中,98%都說,兼顧事業與小孩,是她們生命中最美好的經驗,」塞普說。

      我們需要一份新的家庭計畫,需要的也許不再是如何避孕,而是要學習如何開始想要的生活。不是每個人都必須生小孩,也沒有人保證生小孩真的會帶來快樂。但是,如果你也抱著跟那98%一樣的想像,那就從現在開始進行,不要讓任何人影響你的決定。時間總是比你想像中過得快。

 

數字的背後「高成就」是對女性的懲罰?

 

     無子女家庭數大幅成長,形成一股新浪潮。

     1993年,美國無子女家庭數目達3,490萬戶,擁有一個18歲以下小孩的家庭的戶數是3,330萬戶。生育潮流首次出現逆轉。

     哈佛經濟學者惠勒特針對美國28歲到55歲、高教育、高收入的職業婦女進行調查,將受訪者分為年收入超過5萬5千美元的「高成就」,與年收入超過10萬美元的「超高成就」兩個族群。結果發現:在大企業工作的「高成就」女性,有42%年過40歲無子女;在大企業工作的「超高成就」女性,49%年過40無子女。以年齡區分,28歲到40歲的受訪者中,有55%到35歲仍沒有生小孩。這些無子女的婦女中,只有14%的人是絕對不要生小孩。

     錯過了尋找伴侶的最佳時機,是高成就女性無子的一大原因。

     對高成就女性的調查顯示,年過40在企業內工作的高成就女性,只有57%結婚。超過30歲第一次結婚的高成就女性只有8%,超過35歲第一次結婚的只有3%。

愈晚結婚、生子,面臨的挑戰愈大。

     34歲婦女每週期懷孕機率為20%,44歲的機率為5%。35歲以下流產機率為15%,44歲的流產機率為35%。

     女性對工作的投入愈來愈多,角色愈來愈重要。

2000年,女性每週工作達37.9小時,比1976年增加2.5個小時。到1999年女性佔專業與管理工作的比例超過36%,在1970年這個比例不到20%。到1998年,女性佔高階專業工作的25%,在1970年這個比例只有9.2%。

     女性在工作上的表現愈好,放棄工作生小孩的代價就愈高。

到2000年,25到34歲女性的所得,達同年齡群男性的82%,在1979年時的比例是68%。到2000年,在雙薪家庭中,太太收入超過先生的比例,將近三分之一。受過高教育的女性,將近一半收入比先生高。資料來源:《無子女浪潮》、《創造生命》、《未來成功》、《商業週刊》(BusinessWeek)

 

健康教育 你一定要知道的不孕常識

 

     不孕症其實是蠻普遍的問題。

     美國有610萬夫妻有不孕的問題,大約佔適齡族群的10%,其他國家的比例也差不多是這個數字。年齡是最大的問題

     年齡是不孕的最大原因,男女生育能力下降的年齡有相當差距。

     女性的生育能力從27歲開始下降,35歲開始急速下降,40歲以後極度恐慌。男性的生育能力從50歲、甚至更晚,才開始下降。到37歲,有50%的夫妻不孕。

不孕與健康關係小,與遺傳關係大。

      身體健康與否並不是生育能力的指標。注重運動與飲食只能夠保持心臟健康,保不了卵子。影響女性生育能力兩大關鍵因素是天生有多少卵子與失去卵子的速度,這與遺傳關係最密。由於與遺傳關係密切,女性可以詢問母親停經的時間,有助醫生判斷你在某個年紀還有多少卵子,一般停經前10年,卵子功能就已經變差了。

     面對不孕問題,預防的效果遠大於治療。

     雖然生育技術發達,但其實效果有限,而且對年齡愈高的人效果愈小。試管嬰兒的成功機率只有20%,而且對於40歲以上的女性很難奏效。 30歲左右的夫妻一般積極嘗試懷孕6個月後就會懷孕。如果夫妻積極嘗試1年仍沒有懷孕,就是不孕。 最佳的不孕治療方式就是預防,就是要有正確的不孕知識,及早行動。資料來源:美國不孕協會(American Infertility Association)、《芝加哥太陽報》(Chicago Sun-Times)

 

別被罪惡感困住 兼顧事業與家庭的新學習

 

     「我該離職回家生小孩嗎?」的交戰,與「我一定是差勁的媽媽」的罪惡感,是希望兼顧事業與家庭婦女的兩大困擾。塞普在《成功迎戰》一書中指出釐清思考的方式。

     「我該離職嗎?」

1.人生有不同階段,工作有很多種可能,可以考慮不同的人生階段,調整工作的選擇,包括

   全職、轉換較輕鬆的職務、兼職、或是完全不工作的安排。當知道工作可以有不同的選

   擇,壓力就會比較小。但是,的確有些工作是不能調整、一點都損失不起的。

2.每個選擇都需要一些支援條件,包括照料小孩、處理家務、伴侶的支持、家人與朋友的支

   持、工作環境、經濟條件。照料小孩與處理家務的支援對生活品質影響很大,不要用「我

   可以自己來」、「我媽媽都做得到」把自己困死。而伴侶的支持也是關鍵,不論是選擇哪

   一種工作形態,一定要伴侶真心接受,才能行得通。

3.不應該問「我是應該工作?還是該離職?」而應該問「我想工作嗎?」「我必須要工作

   嗎?」如果想工作,再問「我對工作到底有多擅長?」不管選的是全職、兼職、或不工

   作,都要問「我如何取得必要的支援,達成目標?」

 

「我一定是差勁的媽媽。」

1.罪惡感是職業婦女贏不了的戰爭。就承認吧。就承認自己有時候必須在幼兒淚眼的目送下

  趕去見討厭的客戶,承認自己有時候會最後一個接小孩。用更有效的時間管理,取代對自

  己的咒罵

2.多找幫手參與家庭工作,你需要一隊人共同分擔家務。職業婦女不下廚的是很平常的事,

  可以請外傭、買外帶。父親、祖父參與母姐會也很常見,一點也不丟臉。

3.對自己與家庭的期望要健康、實際。專業女性之所以在工作上成功,是因為有內在的驅力

  與追求完美的精神,但是這同時用在工作與家庭上,只會逼著自己對家裡長期的髒亂發

  瘋。其實沒有一個全職工作者能像瑪莎那樣優雅、精緻的經營家庭。喜歡烹飪就下廚,如

  果做不到也不是罪。

4.多找面對同樣情況的人聊聊,就會覺得自己「正常」,是紓解罪惡感最好的方式。

5.保持正面思考。列出10件自己對家庭與小孩做的對、做的好的事情,隨身攜帶,覺得自己

  差勁的時候,就拿出來鼓勵自己一下。

 

延伸閱讀

正面應對工作與家庭的夾擊《創造生命》

(Creating a Life: Professional Women and the Quest for Children),2002年Talk Miramax Books出版

     作者美國經濟學者西維亞惠勒特(Sylvia Ann Hewlett)調查1,647位高成就女性,發現無子女浪潮正衝擊著現代專業女性,引發《時代雜誌》、CNN等媒體的熱烈討論。書中匯集大學院長、歌劇女高音等各行業受無子女困擾的成功女性的個人故事,讓讀者感受到她們的掙扎、失落。惠勒特並提出如何兼顧發展事業與建立家庭的建議。

    《無子女浪潮》(The Childless Revolution),2001年Perseus Publishing出版,中文版2002年新新聞出版。

     作者瑪德琳肯恩(Madelyn Cain)任教米申大學,是表演工作者,她將無子女的人分為「自願選擇」、「機緣命運」,以及介於前兩類之間的「非預期的沒有兒女」,他們沒有計畫、但是卻逐漸演變成無子女的生活狀態,這一群人正快速增加。

     肯恩認為,進入職場是重新定義女性初始的一步,愈來愈多的無子女婦女,將使得女性的定義,出現根本的改變。

    《成功迎戰》(Getting It Right: How Working Mothers Successfully Take Up the Challenge of Life, Family, and Career),2001年Touchstone Book出版

     作者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蘿苑塞普(Laraine T. Zappert)研究超過300名20歲到65歲畢業自史丹福的專業女性,試圖為困擾現代職業婦女的大難題──兼顧家庭與事業,提出解答的藍圖。書中以實際的個案與思考步驟,幫助讀者重新思考:家庭與事業的兩難、工作與母親的雙重壓力、生育對事業的影響、維繫健康的家庭關係。

 

《未來的成功》(The Future of Success),2001年Alfred A. Knopf出版

 

     作者羅伯瑞奇(Robert Reich)是美國前勞工部長,他以對工作環境與生活多年的研究,指出新時代的工作對大眾的生活產生什麼樣的衝擊,以及個人與社會想在新的變化下建立所希望的平衡生活,要做什麼選擇。一出版就深獲好評。

storkang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2010-11                                      作者:吳韻儀

      別被那些四、五十歲才生子的新聞誤導了——女性從27歲起,生育能力就開始下降,34歲每週期懷孕機率降到20%,44歲更降到5%。如果你期待你的生命旅程中有自己的小孩,而你現在還沒有,那麼從現在起,你必須要開始作一個全新的家庭計畫。

 

原文刊登於天CHEERS雜誌2002年8月,23期。

 

      繆宜伶是安捷倫生命科學與化學分析事業群客戶服務專員,直髮齊肩、戴著秀氣的眼鏡,一點也看不出她過去是披著長髮、穿短裙長靴的時髦女郎。「我改變裝扮,是要改變我的氣,有人說這樣小孩比較願意跟我,」這是她在早上7點起床量基礎體溫、8點吃西藥、9點喝中藥、週末拜拜之後,嘗試的另一個希望增加懷孕機率的方法。

   繆宜伶34歲,等工作有基礎、等碰到Mr. Right,一直等到去年才結婚,「我有了愛、有了家庭,就差小孩。」她嘗試兩、三個月沒有懷孕後,雖然還算新婚,但是已經警覺到可能無法再順其自然,開始積極求醫、甚至求神,像求中獎一樣,求求月事不要來。這個月,她又落空了。「一年就只有12次機會懷孕,」繆宜伶忍不住焦急,「上帝真的很無情。」現在像繆宜伶一樣焦急的職業婦女,愈來愈多。

 

無子女流行來襲

 

    「在現在專業女性間,出現了一股『無子女流行』(epidemic of childlessness),」畢業自哈佛的美國經濟學者西維亞?惠勒特(Sylvia Ann Hewlett)在新出版的《創造生命》(Creating A Life)一書中,語出驚人。

    「無子女流行」這個名詞聽來時髦,其實是許多女性藏在心底無奈的傷痛,默默忍受它的折磨。因為,惠勒特發現,大多數新一代無子女的專業女性,並不是主動選擇要工作、不要生小孩,而是「不知不覺的走到了失去生育選擇的地步(creeping nonchoice)。」

就像繆宜伶這樣,她真的不瞭解,自己沒病沒痛,用現在的標準來看結婚也不算特別晚,為什麼要生小孩這麼難?這不是上帝賦予每個女人的禮物嗎?這不是連國中女生都可以輕易做到的事情嗎?為什麼變得這麼困難?

    「就是因為年齡大了,」馬偕醫院婦產科不孕症科主任、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李國光斬釘截鐵的指出頭號生育困難原因,出人意料。我們都念過健康教育,我們都看過四、五十歲成功受孕的醫學新聞,印象中生孩子應該不是那麼急迫的事。許多人都想拼過了這一季、等工作壓力不這麼大、作息回復規律,喜訊自然就會來了。

     但是,在西方醫學的研究中,這些都不是決定性因素,「連打仗的時候都可以生小孩,還有什麼壓力比生命受到威脅更大,」李國光再次強調,卵巢的功能、卵子的品質隨年齡增加而下降,才是影響懷孕的最大因素。

 

生育能力竟然從27歲開始下降

 

     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其實女性生育第一個健康小孩的能力往下降的年齡,不是規定要做羊膜穿刺的34歲、也不是結婚開始拉警報的30歲,而是早從27歲就開始了。我們都被媒體誤導了。

     40多歲成功生產的大明星、50歲還能做人成功的,都是極其少數的奇蹟。每一天、發生在絕大多數人身上的數字是:34、35歲以後,生育能力就開始急速下降,34歲每週期懷孕機率已經降到20%,即使懷孕,也有15%的流產機率。40歲以後,生育能力就進入極度恐慌的階段,44歲的懷孕機率已經降低到僅有5%,懷孕的流產機率也往上提升到35%。而且不管之前是否生過小孩,同樣的年齡,就要面對同樣的機率。

     更令人驚訝的是,即使醫學已經如此先進,「即使最頂尖的生育專家,也無法倒轉卵巢的生理時鐘,」美國不孕協會執行總裁潘蜜拉?麥德森(Pamela Madsen)在《時代雜誌》訪問中指出。醫生可以解決29歲輸卵管阻塞的問題、幫助32歲先生精蟲活力不佳的人受孕,但是對於40歲的人,連想要用試管嬰兒的做法幫忙懷孕,都很難。

 

工作是錯過生育時間的幫兇

 

     雖然工作不是造成女性生育困擾的主因,但是絕對算得上是把現代女性往時間陷阱大推一把的幫兇。雖然大家都抱怨過工作辛苦,三不五時就要發作工作倦怠症,但是工作有點像是種特殊的嗎啡,讓現代女性嚐到有經濟能力的神仙滋味、另一種成就感的飄然感覺,一路吸引著女性投入,不知不覺就忘了生小孩的時限將至、一點一點吸去分給結婚生子的資源。

根據內政部的統計,台灣大專及以上女性婚前有工作的比率,高達93.48%,表示絕大部份的女性,進入社會後,都有一定的工作經歷與經濟能力,也就享受到過去母親那一輩家庭主婦所沒有的生活。

     過去媽媽已經開始帶孩子的年紀,現代的女性正開始品嚐經濟能力帶來的自我與隨性。週末約好了跟同事唱歌、假期就跟姊妹淘一起到歐洲玩。平時工作雖然辛苦,但是偶爾有國外出差的機會,不用跟任何人商量,就可以出發拓展閱歷。

     年輕有工作生活,就像是把青春期升級到商務艙,可以更舒適的飛行,不急著降落,想像自己就是《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的凱莉,偶爾碰到寂寞湧上來,也還有工作、有朋友。

     只是,在真實的生活中,扮演凱莉的莎拉?潔西卡?派克(Sara Jessica Parker)不但結了婚,最近還懷了孕,製作人因此把最新一季的《慾望城市》縮短、延後推出。但是在我們的真實生活中,沒有人為我們延期。許多女性因為投入工作、享受工作帶來的自由而拖延了結婚的時間,就是把自己更往生育的極限推。

 

樂在工作佔去結婚生子的時間

 

     「現在做羊膜穿刺的人增加好多,」中山醫院不孕症中心負責醫師黎惠波觀察近年生育的變化指出。過去大家生到第三、第四胎時,才到需要做羊膜穿刺的年紀,但是現在大家求學的時間拉長、畢業之後也不急著結婚、就算結婚也要等累積事業基礎,才想到要生小孩,懷第一胎就已經過了34歲。

     王琪就算是這樣的例子。王琪投入媒體購買的工作,從最基層的購買工作做起,慢慢爬升到浩騰媒體公司購買總監的位置。「我真的很喜歡我的工作,」王琪喜歡廣告業沒有標準答案的環境,電視、公車、捷運、網路的做法,要不斷求變才能贏得掌聲,「真的非常好玩」。

     只是廣告人白天開會、晚上為準備提案加班、有時甚至加到深夜一、兩點的工作形態,幾乎佔據了她所有的生活,一下就過了14年。身邊的朋友看到她一路加班、步步高昇,「沒有人相信我會結婚,」只有王琪自己知道,「我真的很想結婚,」只是每天往來的都是工作,這個想法只有放在心底。拖到了32歲,王琪抱著「寧可錯殺一百,也不放過一個」的態度,積極相親。

     到了36歲,她結婚了,終於能夠證明朋友都看錯了她。只是,「就算結婚當天就懷孕,我都是高齡產婦。」即使如此,王琪還是想生小孩,甚至有為生小孩犧牲她所喜歡的工作的準備。「事業是在幫老闆做,家庭才是自己的,」王琪想得很清楚。王琪的想法,雖然能夠喚起很多人的共鳴,但是說來容易,做起來很難。

 

工作把生小孩的力氣都搾乾了

 

     其實許多瀕臨生育大限的職業婦女,都動過暫停工作腳步、趕上生產進度的念頭。27歲到34歲這一段生育最後的黃金期,正好也是一般人為升遷衝刺的期間。只是職位衝得愈高、工作就愈忙,開會、加班、出差的行程,緊湊到完全容不下生理時鐘。

     夫妻兩個人都上班,雖然面子上看來是雅痞的「頂客族」(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但是底子裡幾乎成了累癱的「頂思族」(DINS:double income, no sex,是美國社會學家描述被工作操壞了的現代夫妻的新名詞)。就算太太乖乖的吃了排卵藥,就算終於等到了1個月僅一、兩天的受孕黃金時刻,但是夫妻都忙到八、九點才回家,兩個人剩餘的力氣,僅能夠支撐到癱睡在沙發上。又錯過了一次!

     停下瘋狂的工作,似乎是完成生小孩目標的唯一解答。 但是這個方法,讓人非常猶豫。雖然生理時鐘無情,但是企業環境也一樣無情。在現在生存競爭激烈的時刻,決定放慢腳步,不但意味著放棄過去的累積,甚至要犧牲未來的機會。

     這種抉擇,在一位30出頭的行銷主管腦中掙扎了近一年了。她結婚一年半,「我真的很喜歡小孩,」她看到朋友的小孩都被她從襁褓抱到蹣跚學步,就希望趕快暫停永遠也衝不完的工作,先趕上生小孩的人生進度再說。但是,「工作真的給了我自信,」她擔心自己前腳離開,別人後腳就補了上來,不但過去的累積拱手讓人,連要再回到崗位的機會都沒有了。「我不敢想像向先生伸手要錢的生活,也還沒有準備好話題只有先生與小孩的日子。」

     只是,一跟小姑的小孩玩耍、工作壓力一超過負荷,離職生小孩念頭在腦中的分貝,又壓過一切。「一下這邊大聲,一下那邊大聲,」她實在不知如何取捨,「真希望有人幫我決定。」通常等著別人決定,就是等著被時間決定,就是一步步更逼近再努力也無力回天的生育極限。                                                             

  詳文後續請看 升遷?生子?(下)

storkang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全院會議時分享的電影「愛的代價」,內容是有關遺傳疾病龐貝氏症的故事,這是真人真事改編的,片中的研究學者,在真實世界是位台灣人,他花了15年的時間,總算讓他追到了奇蹟。奇蹟並不是突然就發生的,也不是坐著等待就會等到的,追逐奇蹟的人們中,一定有著自我充實、不怕挫折、求新求變的特質,這也是送子鳥一直以來的理念,因此有幸能利用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PGD)幫助到多對因遺傳疾病而不敢貿然懷孕的夫妻。現在奇蹟就在您垂手可得之處,請勇敢踏上追逐奇蹟的路程吧!

Saki

storkang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有什麼能力能夠改變一個人的想法?特別是改變一個人對自己內在的想法和感受?

 

   每個人都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過程中了解自己、認識自己、評價自己。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當下。在這每一個過程中,我們記錄著生命的一切美好、痛苦、失敗和幸福。但是,當我們越長越大,我們卻越來越發覺,生命是越來越複雜豐富。

 

    看看身旁的大人,他們的現狀,有時還真的讓人不知道生命的意義何在?每一個人都會活出一套看起來很有意義的樣子,但是,卻依然讓我們覺得懷疑、納悶。於是,我們看著大人的世界一邊思索,久了,我們似乎能夠得出一個迷迷糊糊的結論,那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認知和想法,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這就好比說,我們的想法能夠決定我們的經驗一般。

   

    當我們看到了一個特殊的生命,去問問他的想法,就會發現,在他的想法中,已經展現了他的命運導向,也決定了他這一生一切特殊的經驗了。一種神奇力量滋養著她的心;一種善待自己的了悟智慧在她的眼光中散發。到底,她對自己的認知和想法是什麼呢?而我們又該如何才能擁有這樣的能力呢?她又是靠著什麼來安頓這樣特別的生命呢?

 

    感受的問題似乎比想法的問題要困難一些,因為,感受就像是寫錯了字,要用橡皮擦擦掉,雖然字不見了,但寫下去的痕跡卻依然存在。感受就像是這個樣子,不需要多說,自己卻早已了然於心;就像有個人在愛你,但他不需要多說,你就能感受得到,而且有一種甜甜的溫暖,感動在心。

 

   我曾經聽一位朋友說,當一個人在乎別人的時候,是不會傷到別人的。

 

    我在工作中接觸到許多所謂的弱勢族群,當我向他們問到許多關於感受的問題時發現,他們在經歷了各種挫折和痛苦之後,都會發展出一套特別的思維模式,來化解他們遭遇的諸多不平,和出現在他們生命當中的無數矛盾與無奈。

   

    若問起哪一種感覺是他們最難克服的,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回答:那就是「被羞辱」的感覺。在我發病之前,我可能很難真正體會被羞辱的感覺;但是,在發病後,我聽過、看過,面對外界各種的羞辱經驗,那樣的情景,直到現在我回想起來,仍是餘悸猶存,而且歷歷在現;還是會忍不住的紅了眼眶、手腳發軟。

 

    雖然這樣的經驗,不是發生在我自己的生命當中,但是,我卻不能不想到他們的處境而著急起來。有非常可愛孩子的臉龐,讓我忘不了。他們的天真、他們的病痛、他們的無辜,常在我心中盤旋。有好多事該為他們做、有好多話該為他們說、更有好多的愛該即時送去。我感謝上天,讓我在他們的處境中,更看見自己的責任。

 

    我記得曾經讀到一段話,這段話讓我沉思了好一會兒:「醫治別人,是你蒙召來到地球後所該做的正事。」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為的是要醫治別人。但要醫治甚麼呢?醫治彼此的錯誤思想、念頭,或是那些足以阻礙我們發展自我的任何狹隘的、可怕的自我觀念?如果是這樣的話,上天給予我們甚麼工具來醫治這些困境呢?我從這本書中所分享的每一個生命故事中,都發現了上天賦予他們最神奇的兩項醫治工具,那就是慈悲和寬恕。

 

    慈悲和寬恕這兩個字對他們來說,是一個他們活著的方式。當我採訪過許多看起來讓人覺得很卑微、很低賤的生命後,會發現,他們才是真正實踐慈悲和寬恕的信仰者。

storkang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image

天下雜誌 2010/06/29 16:07 文/洪蘭

  最近發生了好幾件專業人士失德之事,有人認為這沒什麼了不起,一桶蘋果中免不了有爛的,但是一葉知秋,專業人士受人景仰,他們的行為是社會風氣的指標,所以不能等閒視之。
  專業(profession)這個字來自拉丁文的professus,有「公開確認」之意。在古代,一般人是沒有機會受教育的,只有貴族和僧侶等少數人可以,因此這些掌握知識的人有誠實明智運用這些知識的義務。因為被人仰賴、信任,所以社會對他們的要求比別人高,要求他們秉著良心、誠實的運用他們的專業知識去幫助他人,醫師、法官、會計師執業之前要先宣誓。
  因為現在社會一切用錢去衡量,使人誤以為金錢是一切,其實事實並非如此。九一一時,世界貿易中心裡的人驚惶失措地衝下樓逃命,但在同時,消防人員卻揹著設備往上爬去救援。難道他們不知道上去的危險?為什麼還去?驅使他們上去的力量是責任和榮譽,不是金錢。光是薪水不足以讓人冒生命危險。
  歷史一再告訴我們,真正使社會運作的是榮譽感、責任心、自我期許和成就感,近來許多實驗的結果也顯示金錢並非行為的唯一動力。有一個實驗是請學生儘快地用滑鼠把電腦螢幕上的圓圈拖曳到一個正方形裡,每拖曳一個圓圈,第一組給五毛錢;第二組給五分;第三組沒給錢,是動之以情,請求幫忙做這個實驗。結果第一組在五分鐘之內拖曳了一五九個;第二組一○一個;第三組卻拖曳了一六八個。也就是說,無報酬的請求幫忙效果可以和給錢的一樣好。錢並沒有像我們想像的有那麼大的動力,反而錢少了,效果不好(如第二組的成績)。
  另一個實驗是請學生把一組字重新排列成一個有意義的句子,第一組人的字重組成「冷天」等中性的句子;第二組的字組成「高薪」等跟金錢有關的句子。然後要他們做一個很難的拼圖,拼不出來時可以請求幫忙。結果「高薪」組堅持了五分半鐘才求援,而中性組三分鐘就求助了。在做完正要離開時,有人(另一實驗者假扮的)不小心打翻一盒粉筆,金錢組的人視若無睹,沒有幫忙撿。所以金錢固然使人自立自強,卻也使人不願幫助別人,人一想到金錢就變得自私自利了。許多實驗顯示加薪不足以提升員工的向心力,警察、軍人和消防員不會為薪水而死,必須有更高的社會待遇,讓他們覺得他們的任務比薪水更有價值才行。這個價值就是社會對他們的尊敬。金錢其實是最昂貴的激勵人心方式,它遠不及榮譽感有效。
  多年前有部日本電影《金色夜叉》,講一個人追求金錢,最後死於金錢之手。要防止醫生開不必要之刀,必須提升他們對自己專業的使命感和榮譽感。二百年前渥華斯(William Wordsworth)說「生活要簡單,志向要高遠」,二百年後,它仍是不破的箴言。

storkang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摘錄 自慢4 聰明糊塗心  何飛鵬

    心中有佛,見的都是光明,說的都是善良。心中有魔,見的都是黑暗,說的都是邪惡。說人是非者,本是是非人,每個人用自己的經驗,用自己的態度、思考所遭遇的情境,判斷別人的作為,每個人的心靈,就像是一面鏡子,在自己的心中反射出自己眼中的花花世界。
    同樣的夕陽,有人感受到美麗絢爛,是人間絕色美景,是一天最精彩的結束;有人則感受到落日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帶著遺憾與淒涼。
同樣的雨中漫步,有人把它當難得的經驗,感受細雨飄在臉上的詩意,享受雨中的迷濛,那是人間浪漫的極致;有人則是抱怨上天的折磨、破壞了出外踏青的情境,細雨變成惱人的元凶。
    春夏秋冬,物換星移,陰晴圓缺,悲歡離合,都是人生不斷面對的情境,沒有人能逃避,大家都要公平的面對。問題是,你要用什麼樣的心情,用什麼樣的態度,用什麼樣的心靈的鏡子,來反射外界的變化呢?
    健康、光明、善良,都是好的答案,自己的行事作為,直道而行,無愧我心,也用同樣的心情來感受世界,體悟別人的行為,這面光明、正向、健康的鏡子,會像陽光一樣,普照大地,引導自己走上向上之路。
    心中有陽光,想的都是光明正道。只問自己是否全力以赴,不管外界是否風雨交加;只問自己是否仁慈友善,不論對方是否作惡多端;只問自己是否堅毅執著,不論事情是否艱難險阻;只問自己所得是否本分應得,不論別人是否超額據有……。
    心中有陽光,看世界美麗動人,看人間平和喜樂,看家庭知足美滿,看朋友真情對待。遇機會,知把握,勇敢向前;遇困境,不怨懟,小心因應;受人恩惠,常懷感恩,知回報;為人所害,反求諸己,寬宏原諒,不求報復,一切天理循環,自有定數。
    只不過,紅塵俗世,只有少數人心中有陽光,大多數人放不下人世的愛恨情仇,放不下人間的功名利祿,順境時,得意自滿,忘其所以;失意時,懷憂喪志,怨天尤人,在名利的驅使下,心魔滋生,陽光退却,成為是非池,所為盡是是非事。
    就算心中有陽光,也不是隨時隨地,無時無刻都能遠離魔障,在長期挫折煎熬下,人會懷疑畏怯,心中的陽光會隱去,黑暗會擴大,重回是非人,重做是非事。
    在演講會上,在我的部落格中,都有年輕的讀者問到:在工作職場中,他一直堅持正道,努力做事,但是總是有不合理的制度、不聰明的老闆、不正派的同事,讓他遭遇各式各樣不同的困難,請問該怎麼辦?
    這些個別問題,我實在無法回答,因為有太多細節我可能不瞭解,但我能說的就是心中有陽光,就算一時烏雲掩月、白日蒙塵,我們都要堅持,不要重做是非人,這是我的答案。

storkang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image

 

    俄羅斯冬季兩項接力隊今天透露冬運奪金秘訣,還建議競爭對手也可仿效,那就是生小孩

    俄羅斯隊主將、21日女子12.5公里集體出發賽獲得銀牌的翟齊娃(Olga Zaitseva)說,2007年生下兒子亞歷山大後,反倒幫她成為優秀運動員。

    法國在接力賽披銀、德國掛銅後,31歲的翟齊娃告訴對手,若想4年後在下屆素溪(Sochi)冬運摘金,最好的方法就是懷孕。

她說:「我的小孩是我最大幸福,他是我最棒的小金牌,讓我保持冷靜。」

   「我建議法國隊和德國隊,別擔心,儘管去做,生個孩子,體壇表現會更佳。」

    俄羅斯隊女子選手中,有3人是媽媽級選手,博爾金娜(Anna Boulygina)也從做媽媽的觀點看待金牌。

    同胞瑪德維塞娃(Olga Medvedtseva)建議,有抱負的運動員別怕有了小孩會影響成績。

 

(法新社惠斯勒23日電 / 譯者:中央社王黛麗)

 
 

 

賴醫師的分享

 

  1. 1.我相信她所言不虛,光從身體負荷來看,懷胎九個月心、肺負擔,生產過程十幾個小時的產痛,與最後一個多小時的用力,都是長時間的耐力賽,沒有相當的體力與耐力早就投降了。
  2. 2.若從她所說的幸福角度看,女人有了小孩會變得更「勇敢」、更能「看見希望」,這不正是成功兩個重要關鍵因素嗎?當然還要配合「想贏」的決心,許多人有了小孩就陶醉在「眼前幸福」快樂的日子,活在「享樂」的人生裡,忘了她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榜樣。
  3. 3.父母親是孩子「第一位貴人」,為人父母應該要更「認真過活」(好好活著取代歹活),以身教來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成長,譬如父母有認真且正向人生觀者,理所當然孩子會比較正向上進,反之亦然,這也是為何孟母要三遷的道理,不認真的父母看了此文後要加油了!孩子的未來與您有關,不是學校老師,更不是補習班。

storkang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     圖片來源:美聯社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 “瓦倫達效應”。瓦倫達是美國一個著名的高空走鋼索的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後說,我知道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為他上場前總是不停地說,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敗;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總想著走鋼絲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這件事可能帶來的一切。後來,人們就把專注於事情本身、不患得患失的心態,叫做 “瓦倫達心態。”
    美國史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人大腦裏的某一圖像會像實際情況那樣刺激人的神經系統。比如當一個高爾夫球手擊球前一再告誡自己 “不要把球打進水裏” 時,他的大腦裏就會出現 “球掉進水裏” 的情景,而結果往往事與願違,這時候球大多會掉進水裏。這項研究從另一個方面證實了瓦倫達心態。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做任何事情,總是想得太多,太在乎事情所帶來的後果,太在乎別人的閒言碎語、說三道四,太在乎現在和未來的一切,可我們恰恰忽略了事情本身。我們的大腦成天被各種欲望塞得滿滿的,身體被壓得氣喘吁吁的,在這樣的重荷下,我們能把事情做好嗎?結果我們總是偏離預定的軌道,離成功越來越遠!
    法拉第說過一句話:“拼命去換取成功,但不希望一定會成功,結果往往會成功。”這就是成功的奧秘 (反用瓦倫達效應)

    瓦倫達效應 就是指越是擔心事情發生,事情反而更容易發生的現象。

為什麼會出現瓦倫達效應?這是人們強烈心理暗示的結果。當一個人極度擔心某事兒發生時,那這個事兒在他的頭腦裏景象更清晰更具體,就像一盞燈吸引人,像飛蛾投火似的直奔而去。

    瓦倫達在瓦倫達效應的作用下一命嗚呼,結局悲慘。但如果反用瓦倫達效應呢?效果截然相反,比如,瓦倫達在那次走鋼索前,既然擔心失敗,那就應該暗示自己千萬別“成功”,然後想像成功的景象,成功的可能性會大幅提高。因為那樣暗示,反而注意力在“成功”二字上。

    不僅要反用瓦倫達效應,還要用正確的成功觀指引自己。還是以瓦倫達為例,不僅反用瓦倫達效應,同時要百分之百地相信一定會成功!這樣,就好比一輛馬車上坡,前面有馬拉,後面有人推,上坡還會難麼?

storkang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4

作者:吳迎春.謝明玲  出處:天下雜誌 434期 2009/11

    自幼移居美國,國際自然療法專家雷久南是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博士。她在德州安德森治癌中心服務十年,專攻癌症防治。一九八七年,她毅然離開工作,到印度潛修三年;一九九一年,她於加州創辦琉璃光養生中心。

    由東方到西方,從西方又走到東方,在不同文化間來回,雷久南學會保持開放,學習新觀念與療癒方法。二十年來,她鼓吹環境健康、有機農業、愛己利他等觀念,倡議身心靈整合的健康之法,在各地巡迴演講、舉辦營隊。

    活動往往吸引動輒上萬人參加。十一月四號,她回到台灣,以「面對災難、疾病,回歸靈性的喜悅」為題舉辦演講。演講前,她接受了《天下》的專訪,強調地球在轉變,人應該以新習性與觀念,積極面對舊有的創傷、習性,學習康復自己,也康復與他人的關係與身處的環境。以下是訪談摘要:

現在許多人談二○一二年,認為是末日;某方面來說,這是毀壞,但也是舊地球進入新地球的過程。

    做人的話,就要學習在情緒與思想上,割捨以往舊有的習慣反應。

    如我們一般會把注意力放在不好的、不圓滿的、埋怨的事情上。如去餐廳十次的經驗都是好的,但有一次不好,可能就會把焦點放在那裡;新聞也是,好消息是不上報的,這就是舊地球的習性

 

你的心念就是最大的吸鐵

    事實上,我們的心念一旦放在不好的地方,就會吸引更多不好的。

    我們要開始把注意力放在想要的。我特別強調要有感恩心,那樣會吸引更多可以感恩的事情;要有隨喜心,看到有好的事情發生,我們跟著高興,那我們會吸引更多好事情在身上

    有位鄰居告訴我,有人跟他借很多錢不還,他很憤怒,想到要怎樣傷害他。後來他決定不要吸引這種人了,應該吸引品質更好的人。他開始正面思維,結果這個人反而還他錢了。

    他說,我的快樂不在於其他人,快樂是在於我自己,我可以決定那天我的焦點、心念,是放在把每一天變得更好。他說,明白了來世間的原因——就是喜悅,以及把喜悅分享給人世間。

    我們的感受就是最大的吸鐵。當我們一邊說我要富有,我要幸福,但內心的感受是什麼?就像中國說知足常樂,你愈是無所求,愈是不去貪,愈是不覺得需要,就愈是會出現在面前。

    因此要學會說謝謝,不管什麼事情發生都說謝謝,因為現在的遭遇都是以前的習性吸引來的,要去轉變,把它轉變成不同的感受,去吸引更多可以說謝謝的經驗

    給予的道理也相同。在給的當下,能量是增加的,能量場是擴大的。而且,當出於愛心、無所求的給予,那樣的能量是無限的。

 

容許自己正向面對創傷

    而如何解除創傷(trauma)?創傷儲存在腦部根部,跟呼吸、心跳、觸覺有關係。

    身心是連貫的,創傷要藉著身體切入來清除,靠身體去抒解。

輕拍是一個,因為有些情緒卡在經絡中,要去敲穴位;另一個方法是轉眼睛,順時鐘轉三下,逆時鐘轉很多下,轉十到十五分鐘,把創傷清掉。

    我們有時候忙碌,是因為不敢體會深層的悲哀、無奈或憤怒。社會那麼忙碌,我說是有創傷的,因為一靜下來,就所有的感受都上來了,沒辦法面對

    所以第一步是體會現在的感受,容許自己感受負面的感覺;不感受的話,不可能轉化。然後你可以靠著轉眼睛轉掉這種情緒。

先不要怕感受,因為我們已經懂得清除的方法。要經常給自己時間清除。不清除的話,雖然不去感受這些負面情緒,卻還是會再吸引更多憤怒、悲傷的經驗。所以創傷的痊癒(healing)是很重要的。

另一個方法,是一個自然療法的治癌醫生告訴我的,他說,當有事情引起你的情緒時,你要謝謝它,還要靜下來問:誰沒有得到愛?誰沒得到認可?也許是自己小時候,也許是媽媽,也許是外婆。這時候你就給予所沒有的,如認可、愛,甚至買象徵性的禮物給自己。

    有個女士在排毒時,突然感受到她對熊的恐懼,是因為有一次外婆在森林裡碰到熊,怕得跑到河裡,一直發抖。這基因裡的記憶遺傳到孫女,在排毒的時候才感受到那恐懼來自外婆。

    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清除自己的創傷,不然社會上,都是創傷與創傷在互動。

    一位物理學家發現,自問自答的方式很有效。不管什麼擔憂,就問自己:能不能釋放這種擔憂?願不願意釋放?何時釋放?人需要決心,因為不真正去面對情感,不做決定的時候,就會卡在那兒。

    他說,人有三個基本的渴求,對愛、對安全還有對控制的渴求。當渴求沒得到時,就會產生悲哀或憤怒。所以首先要針對那情感釋放,第二要對渴求釋放。問自己:能不能釋放對愛、安全、控制的渴求,願不願意釋放,什麼時候釋放。很奇妙,當你無所求、都能釋放的時候,你就全部都得到了。

    我們要以欣賞的眼光去看別人。接受他們,不要想要改變別人,欣賞本身是最大的愛。當不去對抗,不去想改變時,就是接受他的時候,對方自然會改

    企業也是。如你老是看你的部屬不好,不斷的會吸引同樣的部屬;但你把眼光放在長處,以一種欣賞的眼神看他,他就越會朝你欣賞的方向去轉了。

    我們的快樂,由自己來選擇

    大自然跟人心也是共振的,我們的康復力量是很大的。當個別的心念變成祝福,變得正面,外面的大環境會跟著改。

不能改的事情,擔憂也沒用;能改的,也不用擔憂。正面的事能做多少就盡量做多少,因為人心是可以改變環境,互相影響的。

 

來源:http://blog.yam.com/tibetdream/article/25100227

storkang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