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頭殼newtalk 2011.06.23 林朝億/台北報導

衛生署健保局今(23)日公布全民健康保險重大傷病相關統計資料,國人2010年健保重大傷病證明領證人數由2009年78萬3,121人增至82萬505人;醫療費用占全國總醫療費用27.13%,換言之,國人所繳健保費每100元就有27元是幫助重大傷病患者的就醫需要。

健保局指出,2010年健保重大傷病證明領證人數約占保險人口之3.56%,較去年增加37,384人,成長4.7%,其中癌症領證數最高397,403張(45.6%),其次為慢性精神病207,667張(23.8%)。

2010年健保重大傷病醫療費用總計較2009年增加3.55%,其中門診費用較去年增加7.10%,住診費用較去年減少0.07%。

就全年每人醫療費用,平均最高為先天性凝血因子異常(血友病)患者,約為國人平均費用120倍;呼吸器患者平均費用約為31.3倍;洗腎患者約為26.4倍;每一癌症患者約為6倍。若以國人每人全年平均應收保險費(含投保單位及政府補助)14,988元計算,一名血友病患者醫療費用,則由182位民眾保險費所支應

健保局表示,重大傷病證明核發目的是,為了減輕罹患重病須長期積極醫療者之醫療費用負擔,保險民眾經醫師診斷符合衛生署公告之重大傷病範圍疾病即可提出申請,經審查符合規定後核發證明,於有效期間就醫該疾病可免繳部分負擔費用。

storkang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torkang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在醫師那一刀劃下之後,關不住的淚水早已潰堤,給兩個新生命深深親吻後,也默默給自己最大掌聲,這一刀,劃開了多年的作繭自縛,讓一名不孕者破蛹而出蛻變成母親,識別證從此更新,一個夢寐以求的職稱…「媽咪」。

       這是女兒滿三歲時她留下的文字,自從多了「媽咪」這個頭銜,每到歲末年初都會收到她的問候,是什麼樣的「記憶」讓她如此難忘?哪一種「日子」陪她走出傷痛?

       雖然一雙女兒已經四歲了,回想來時路仍讓人捏了幾把冷汗,用「驚險萬分」與「死裡逃生」來形容也許不為過。記憶中有好幾次是先生抱著大出血的她,從停車場衝進診間…每當流產難以有效控制時,說服她別放棄反成了我最大的挑戰,兩次流產後信心早已無比脆弱,面對無數次「代孕」的請求,除了鼓勵她再拼還能說什麼?

       如果時光倒轉,我不確定是否還會如是鼓勵?34歲那年認識她,才新婚一年已做了兩次人工受孕與一次試管植入,有一天她從別處「帶針投靠」,準備做第二次試管療程,在還沒限制胚胎植入數的年代,那次她懷了多胞胎,而且是不可思議的六胞胎,最後雖僅留兩胎卻以「中期流產」收場。

       流產之痛多久能走出來?每位朋友各異,但她足足休息了一年,第三次取卵植入四顆胚胎,高達五成之著床率卻讓她高興不起來,流產陰影剛散且原因不明才令人擔心,著床對年輕的她不難,最棘手的還是放榜一週後「不明原因出血與腹痛」,傳統住院安胎方式毫無用武之地,有了上次流產經驗,這次她只留一個,儘管如此仍難逃再次流產。

       傷痛的淚多久才能拭乾?療傷期能做什麼?再次流產後一年又一個月,勇敢的她做第四次取卵植入,因擔心多胞胎與減胎風險,這次只植兩顆胚胎並凍存剩餘16顆,沒想到兩顆竟然都著床了,擔憂勝過喜悅的她再度面對「不明原因出血與腹痛」,先前懷孕幾次突如其來出血曾讓家人驚慌不已,這次她早有準備。

     「自體免疫排斥」是她的疑慮?一再流產卻找不到「兇手」時,您會相信「運氣不好」或是「積極擒兇」?異常謹慎的她選擇後者,療傷期從輸卵管攝影子宮鏡腹腔鏡都做了,當內膜異位症、輸卵管黏連、積水、子宮頸閉瑣不全、多胞胎、凝血異常…都一一被排除時,她不得不懷疑「自體免疫排斥」。

      人在不安與不知所措時,半信半疑的心念常會往「神秘難懂」處靠攏,這也是相同處境朋友常走上此路或傳統醫學之故,果真是「自體免疫不孕」找「代孕」或許最好,但礙於法律她只能走上免疫治療一途,然而萬萬沒想到這條路如此艱辛,連續住院六個月不曉得受了多少苦,只記得最後一次探視時體重已近百,臃腫的臉龐與孕前判若兩人,為了當媽媽所付出的犧牲早已超乎想像。

      大費周章冒險安胎雖仍早產,但是幸福可以抹去傷痛,時間會沖淡記憶,享受當下的她為全家人許了心願:「…喜歡在微風徐來的假日清晨,與另一半牽著,漫步在林蔭大道上,俯視笑意盎然的一雙寶貝,心、滿、意、足,仰望隨風婆娑起舞的小葉欖仁,幸福在我凝視之中向天空無限延伸,願我們一家四口的蜜意濃情,愈來愈香醇,永遠沒有賞味期」。

      恭喜她!平安回家享受得來不易的幸福,「潰堤的淚水與兩個親吻」,是給勇敢自己的最大掌聲,也給還在努力的朋友莫大鼓勵,雖然幸福「日子」已逐漸淡化傷痛的「記憶」,但我卻沒勇氣鼓勵她再拼,在我尚未找到幸運的「平衡點」之前。

  

賴醫師的分享

  • 年過40的她疑似「自體免疫不孕」,四年前歷經兩次不明原因流產,最後一次懷孕住院六個月接受免疫治療,驚險中於懷孕32週生下一對女兒,產後歷經漫長復健才逐漸復原。
  • 她三次懷孕都是放榜後不明原因出血而住院安胎,傳統方式無法有效控制,第三次受孕後住院接受免疫治療長達六個月:

 

image

  • 「自體免疫不孕」從學理角度思考確實存在,但發生率不得而知?胚胎對子宮而言是外來抗原,母親的免疫系統很容易辨識並引發排斥反應,所幸黃體素可讓此反應有效降低,這也是造物者精心設計「黃體期」之奧妙處。
  • 我深信多數排斥反應可自動被壓抑,僅極少數需靠外力才能取得平衡,懷疑「自體免疫不孕」前需經完整不孕檢查,接受免疫治療前要謹慎評估並尋找安全著路的平衡點,別只想著當媽媽而忘了風險。
  • 「做人路上最後遇見的好友」,是一群疑似自體免疫所苦之求子朋友。周遊列國、做人次數超過五次以上、過敏體質、不明原因自然流產三次以上,排除高齡因素與所有難孕原因且屢試不中,累計植入十顆以上「好胚胎」仍未曾活產…這些都是她們共同的經歷。

 

storkang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不孕症患者、或習慣性流產的婦女,60%都是染色體異常,就算做試管懷孕求子,也可能引發早期流產,或是生出不健康的小孩。

    但利用最新的胚胎染色體篩檢技術,能夠在胚胎植入子宮前,提前檢查出小孩是否異常。讓高齡產婦能夠更健康「做人」。

    檢驗師不斷盯著顯微鏡,看看胚胎染色體是否有異狀,41歲的林太太,就靠著這項技術避免生下不健康的小孩,雖然求子暫時無望,但能避免生下異常小孩,林太太仍然覺得慶幸。

    10年前就想生小孩的她,經過3次流產,檢查後才發現丈夫基因有問題,做了試管,幼兒的胚胎也不健康。五顏六色的染色體,看的出來孩子少了父親原有的綠色這一塊,醫師表示,最新的胚胎染色體篩檢技術,準確率比傳統方法高出千倍。

    胚胎篩檢技術獲衛生署認證,能讓不健康的小孩,避免來到人間受苦。但對求子心切的不孕症夫妻來說,要不要放棄一條得來不易的小生命,恐怕又是天人交戰。

 

賴醫師的分享

 

  1. 1. 懷孕率低流產率高是高齡求子的困境,好不容易受孕了卻遲遲等不到胎心跳,有時熬不過前三個月的考驗就萎縮了,從雲端跌落谷底的傷痛誰能解?
  2. 2. 嶄新的著床前基因診斷(aCGH)技術,提供了更完美的做人方式,藉由囊胚培養與胚胎切片可提早篩檢異常胚胎,挑選真正好胚胎植入,有別於傳統之產前遺傳診斷,它讓懷孕不再是一場追求幸福的冒險。

storkang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2010-11                                      作者:吳韻儀

接續   要升遷?還是要生小孩(上)

 

我們需要訂一份新家庭計畫

 

      怎麼辦?工作加上生小孩,真的是無解的難題嗎?惠勒特在《創造生命》一書中建議女性用「倒推規劃法」(backward mapping),釐清思緒,重新安排生活的重點。就是先想像自己理想的40歲生活是什麼樣子,然後倒推回去,決定現在該著手完成哪些目標,40歲的時候才能達到理想。如果希望40歲的生活畫面中有小孩,就要計畫在35歲前完成生育。其實結婚、生子不是憑運氣,而是需要像規劃求學、事業一樣的設定目標,而且最好在20出頭時就開始規劃。

     乍聽之下,這個建議似乎太過簡單,甚至有些刺耳。波士頓大學研究女性議題的學者卡萊爾?瑞佛絲(Caryl Rivers)在接受CNN訪問時,甚至批評惠勒特誤導年輕女性,好像告訴大家「有事業心的女性小心了。如果你立刻不結婚、生子,就將過著悲慘的餘生。」如果只因為年輕時生育力強而趕著結婚、生子,未來很可能因為婚姻不穩固而面臨另一種痛苦。

但是,在生育極限無法延長、工作潮流無法扭轉的情況下,惠勒特的建議,似乎是唯一的方法。其實,那也是許多走過那段經歷的女性給的唯一的建議:想清楚,早一點開始規劃。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蘿苑?塞普(Laraine Zappert)研究了超過300名畢自史丹福大學的專業女性,詢問她們如果重走一次兼顧發展工作與建立家庭的路途,她們會改變什麼?在前五名的答案中,早一點建立家庭、花更多的時間與小孩相處,分列三、四名,沒有一個答案是要捨棄生子的選擇。「我們所研究的母親中,98%都說,兼顧事業與小孩,是她們生命中最美好的經驗,」塞普說。

      我們需要一份新的家庭計畫,需要的也許不再是如何避孕,而是要學習如何開始想要的生活。不是每個人都必須生小孩,也沒有人保證生小孩真的會帶來快樂。但是,如果你也抱著跟那98%一樣的想像,那就從現在開始進行,不要讓任何人影響你的決定。時間總是比你想像中過得快。

 

數字的背後「高成就」是對女性的懲罰?

 

     無子女家庭數大幅成長,形成一股新浪潮。

     1993年,美國無子女家庭數目達3,490萬戶,擁有一個18歲以下小孩的家庭的戶數是3,330萬戶。生育潮流首次出現逆轉。

     哈佛經濟學者惠勒特針對美國28歲到55歲、高教育、高收入的職業婦女進行調查,將受訪者分為年收入超過5萬5千美元的「高成就」,與年收入超過10萬美元的「超高成就」兩個族群。結果發現:在大企業工作的「高成就」女性,有42%年過40歲無子女;在大企業工作的「超高成就」女性,49%年過40無子女。以年齡區分,28歲到40歲的受訪者中,有55%到35歲仍沒有生小孩。這些無子女的婦女中,只有14%的人是絕對不要生小孩。

     錯過了尋找伴侶的最佳時機,是高成就女性無子的一大原因。

     對高成就女性的調查顯示,年過40在企業內工作的高成就女性,只有57%結婚。超過30歲第一次結婚的高成就女性只有8%,超過35歲第一次結婚的只有3%。

愈晚結婚、生子,面臨的挑戰愈大。

     34歲婦女每週期懷孕機率為20%,44歲的機率為5%。35歲以下流產機率為15%,44歲的流產機率為35%。

     女性對工作的投入愈來愈多,角色愈來愈重要。

2000年,女性每週工作達37.9小時,比1976年增加2.5個小時。到1999年女性佔專業與管理工作的比例超過36%,在1970年這個比例不到20%。到1998年,女性佔高階專業工作的25%,在1970年這個比例只有9.2%。

     女性在工作上的表現愈好,放棄工作生小孩的代價就愈高。

到2000年,25到34歲女性的所得,達同年齡群男性的82%,在1979年時的比例是68%。到2000年,在雙薪家庭中,太太收入超過先生的比例,將近三分之一。受過高教育的女性,將近一半收入比先生高。資料來源:《無子女浪潮》、《創造生命》、《未來成功》、《商業週刊》(BusinessWeek)

 

健康教育 你一定要知道的不孕常識

 

     不孕症其實是蠻普遍的問題。

     美國有610萬夫妻有不孕的問題,大約佔適齡族群的10%,其他國家的比例也差不多是這個數字。年齡是最大的問題

     年齡是不孕的最大原因,男女生育能力下降的年齡有相當差距。

     女性的生育能力從27歲開始下降,35歲開始急速下降,40歲以後極度恐慌。男性的生育能力從50歲、甚至更晚,才開始下降。到37歲,有50%的夫妻不孕。

不孕與健康關係小,與遺傳關係大。

      身體健康與否並不是生育能力的指標。注重運動與飲食只能夠保持心臟健康,保不了卵子。影響女性生育能力兩大關鍵因素是天生有多少卵子與失去卵子的速度,這與遺傳關係最密。由於與遺傳關係密切,女性可以詢問母親停經的時間,有助醫生判斷你在某個年紀還有多少卵子,一般停經前10年,卵子功能就已經變差了。

     面對不孕問題,預防的效果遠大於治療。

     雖然生育技術發達,但其實效果有限,而且對年齡愈高的人效果愈小。試管嬰兒的成功機率只有20%,而且對於40歲以上的女性很難奏效。 30歲左右的夫妻一般積極嘗試懷孕6個月後就會懷孕。如果夫妻積極嘗試1年仍沒有懷孕,就是不孕。 最佳的不孕治療方式就是預防,就是要有正確的不孕知識,及早行動。資料來源:美國不孕協會(American Infertility Association)、《芝加哥太陽報》(Chicago Sun-Times)

 

別被罪惡感困住 兼顧事業與家庭的新學習

 

     「我該離職回家生小孩嗎?」的交戰,與「我一定是差勁的媽媽」的罪惡感,是希望兼顧事業與家庭婦女的兩大困擾。塞普在《成功迎戰》一書中指出釐清思考的方式。

     「我該離職嗎?」

1.人生有不同階段,工作有很多種可能,可以考慮不同的人生階段,調整工作的選擇,包括

   全職、轉換較輕鬆的職務、兼職、或是完全不工作的安排。當知道工作可以有不同的選

   擇,壓力就會比較小。但是,的確有些工作是不能調整、一點都損失不起的。

2.每個選擇都需要一些支援條件,包括照料小孩、處理家務、伴侶的支持、家人與朋友的支

   持、工作環境、經濟條件。照料小孩與處理家務的支援對生活品質影響很大,不要用「我

   可以自己來」、「我媽媽都做得到」把自己困死。而伴侶的支持也是關鍵,不論是選擇哪

   一種工作形態,一定要伴侶真心接受,才能行得通。

3.不應該問「我是應該工作?還是該離職?」而應該問「我想工作嗎?」「我必須要工作

   嗎?」如果想工作,再問「我對工作到底有多擅長?」不管選的是全職、兼職、或不工

   作,都要問「我如何取得必要的支援,達成目標?」

 

「我一定是差勁的媽媽。」

1.罪惡感是職業婦女贏不了的戰爭。就承認吧。就承認自己有時候必須在幼兒淚眼的目送下

  趕去見討厭的客戶,承認自己有時候會最後一個接小孩。用更有效的時間管理,取代對自

  己的咒罵

2.多找幫手參與家庭工作,你需要一隊人共同分擔家務。職業婦女不下廚的是很平常的事,

  可以請外傭、買外帶。父親、祖父參與母姐會也很常見,一點也不丟臉。

3.對自己與家庭的期望要健康、實際。專業女性之所以在工作上成功,是因為有內在的驅力

  與追求完美的精神,但是這同時用在工作與家庭上,只會逼著自己對家裡長期的髒亂發

  瘋。其實沒有一個全職工作者能像瑪莎那樣優雅、精緻的經營家庭。喜歡烹飪就下廚,如

  果做不到也不是罪。

4.多找面對同樣情況的人聊聊,就會覺得自己「正常」,是紓解罪惡感最好的方式。

5.保持正面思考。列出10件自己對家庭與小孩做的對、做的好的事情,隨身攜帶,覺得自己

  差勁的時候,就拿出來鼓勵自己一下。

 

延伸閱讀

正面應對工作與家庭的夾擊《創造生命》

(Creating a Life: Professional Women and the Quest for Children),2002年Talk Miramax Books出版

     作者美國經濟學者西維亞惠勒特(Sylvia Ann Hewlett)調查1,647位高成就女性,發現無子女浪潮正衝擊著現代專業女性,引發《時代雜誌》、CNN等媒體的熱烈討論。書中匯集大學院長、歌劇女高音等各行業受無子女困擾的成功女性的個人故事,讓讀者感受到她們的掙扎、失落。惠勒特並提出如何兼顧發展事業與建立家庭的建議。

    《無子女浪潮》(The Childless Revolution),2001年Perseus Publishing出版,中文版2002年新新聞出版。

     作者瑪德琳肯恩(Madelyn Cain)任教米申大學,是表演工作者,她將無子女的人分為「自願選擇」、「機緣命運」,以及介於前兩類之間的「非預期的沒有兒女」,他們沒有計畫、但是卻逐漸演變成無子女的生活狀態,這一群人正快速增加。

     肯恩認為,進入職場是重新定義女性初始的一步,愈來愈多的無子女婦女,將使得女性的定義,出現根本的改變。

    《成功迎戰》(Getting It Right: How Working Mothers Successfully Take Up the Challenge of Life, Family, and Career),2001年Touchstone Book出版

     作者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蘿苑塞普(Laraine T. Zappert)研究超過300名20歲到65歲畢業自史丹福的專業女性,試圖為困擾現代職業婦女的大難題──兼顧家庭與事業,提出解答的藍圖。書中以實際的個案與思考步驟,幫助讀者重新思考:家庭與事業的兩難、工作與母親的雙重壓力、生育對事業的影響、維繫健康的家庭關係。

 

《未來的成功》(The Future of Success),2001年Alfred A. Knopf出版

 

     作者羅伯瑞奇(Robert Reich)是美國前勞工部長,他以對工作環境與生活多年的研究,指出新時代的工作對大眾的生活產生什麼樣的衝擊,以及個人與社會想在新的變化下建立所希望的平衡生活,要做什麼選擇。一出版就深獲好評。

storkang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2010-11                                      作者:吳韻儀

      別被那些四、五十歲才生子的新聞誤導了——女性從27歲起,生育能力就開始下降,34歲每週期懷孕機率降到20%,44歲更降到5%。如果你期待你的生命旅程中有自己的小孩,而你現在還沒有,那麼從現在起,你必須要開始作一個全新的家庭計畫。

 

原文刊登於天CHEERS雜誌2002年8月,23期。

 

      繆宜伶是安捷倫生命科學與化學分析事業群客戶服務專員,直髮齊肩、戴著秀氣的眼鏡,一點也看不出她過去是披著長髮、穿短裙長靴的時髦女郎。「我改變裝扮,是要改變我的氣,有人說這樣小孩比較願意跟我,」這是她在早上7點起床量基礎體溫、8點吃西藥、9點喝中藥、週末拜拜之後,嘗試的另一個希望增加懷孕機率的方法。

   繆宜伶34歲,等工作有基礎、等碰到Mr. Right,一直等到去年才結婚,「我有了愛、有了家庭,就差小孩。」她嘗試兩、三個月沒有懷孕後,雖然還算新婚,但是已經警覺到可能無法再順其自然,開始積極求醫、甚至求神,像求中獎一樣,求求月事不要來。這個月,她又落空了。「一年就只有12次機會懷孕,」繆宜伶忍不住焦急,「上帝真的很無情。」現在像繆宜伶一樣焦急的職業婦女,愈來愈多。

 

無子女流行來襲

 

    「在現在專業女性間,出現了一股『無子女流行』(epidemic of childlessness),」畢業自哈佛的美國經濟學者西維亞?惠勒特(Sylvia Ann Hewlett)在新出版的《創造生命》(Creating A Life)一書中,語出驚人。

    「無子女流行」這個名詞聽來時髦,其實是許多女性藏在心底無奈的傷痛,默默忍受它的折磨。因為,惠勒特發現,大多數新一代無子女的專業女性,並不是主動選擇要工作、不要生小孩,而是「不知不覺的走到了失去生育選擇的地步(creeping nonchoice)。」

就像繆宜伶這樣,她真的不瞭解,自己沒病沒痛,用現在的標準來看結婚也不算特別晚,為什麼要生小孩這麼難?這不是上帝賦予每個女人的禮物嗎?這不是連國中女生都可以輕易做到的事情嗎?為什麼變得這麼困難?

    「就是因為年齡大了,」馬偕醫院婦產科不孕症科主任、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李國光斬釘截鐵的指出頭號生育困難原因,出人意料。我們都念過健康教育,我們都看過四、五十歲成功受孕的醫學新聞,印象中生孩子應該不是那麼急迫的事。許多人都想拼過了這一季、等工作壓力不這麼大、作息回復規律,喜訊自然就會來了。

     但是,在西方醫學的研究中,這些都不是決定性因素,「連打仗的時候都可以生小孩,還有什麼壓力比生命受到威脅更大,」李國光再次強調,卵巢的功能、卵子的品質隨年齡增加而下降,才是影響懷孕的最大因素。

 

生育能力竟然從27歲開始下降

 

     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其實女性生育第一個健康小孩的能力往下降的年齡,不是規定要做羊膜穿刺的34歲、也不是結婚開始拉警報的30歲,而是早從27歲就開始了。我們都被媒體誤導了。

     40多歲成功生產的大明星、50歲還能做人成功的,都是極其少數的奇蹟。每一天、發生在絕大多數人身上的數字是:34、35歲以後,生育能力就開始急速下降,34歲每週期懷孕機率已經降到20%,即使懷孕,也有15%的流產機率。40歲以後,生育能力就進入極度恐慌的階段,44歲的懷孕機率已經降低到僅有5%,懷孕的流產機率也往上提升到35%。而且不管之前是否生過小孩,同樣的年齡,就要面對同樣的機率。

     更令人驚訝的是,即使醫學已經如此先進,「即使最頂尖的生育專家,也無法倒轉卵巢的生理時鐘,」美國不孕協會執行總裁潘蜜拉?麥德森(Pamela Madsen)在《時代雜誌》訪問中指出。醫生可以解決29歲輸卵管阻塞的問題、幫助32歲先生精蟲活力不佳的人受孕,但是對於40歲的人,連想要用試管嬰兒的做法幫忙懷孕,都很難。

 

工作是錯過生育時間的幫兇

 

     雖然工作不是造成女性生育困擾的主因,但是絕對算得上是把現代女性往時間陷阱大推一把的幫兇。雖然大家都抱怨過工作辛苦,三不五時就要發作工作倦怠症,但是工作有點像是種特殊的嗎啡,讓現代女性嚐到有經濟能力的神仙滋味、另一種成就感的飄然感覺,一路吸引著女性投入,不知不覺就忘了生小孩的時限將至、一點一點吸去分給結婚生子的資源。

根據內政部的統計,台灣大專及以上女性婚前有工作的比率,高達93.48%,表示絕大部份的女性,進入社會後,都有一定的工作經歷與經濟能力,也就享受到過去母親那一輩家庭主婦所沒有的生活。

     過去媽媽已經開始帶孩子的年紀,現代的女性正開始品嚐經濟能力帶來的自我與隨性。週末約好了跟同事唱歌、假期就跟姊妹淘一起到歐洲玩。平時工作雖然辛苦,但是偶爾有國外出差的機會,不用跟任何人商量,就可以出發拓展閱歷。

     年輕有工作生活,就像是把青春期升級到商務艙,可以更舒適的飛行,不急著降落,想像自己就是《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的凱莉,偶爾碰到寂寞湧上來,也還有工作、有朋友。

     只是,在真實的生活中,扮演凱莉的莎拉?潔西卡?派克(Sara Jessica Parker)不但結了婚,最近還懷了孕,製作人因此把最新一季的《慾望城市》縮短、延後推出。但是在我們的真實生活中,沒有人為我們延期。許多女性因為投入工作、享受工作帶來的自由而拖延了結婚的時間,就是把自己更往生育的極限推。

 

樂在工作佔去結婚生子的時間

 

     「現在做羊膜穿刺的人增加好多,」中山醫院不孕症中心負責醫師黎惠波觀察近年生育的變化指出。過去大家生到第三、第四胎時,才到需要做羊膜穿刺的年紀,但是現在大家求學的時間拉長、畢業之後也不急著結婚、就算結婚也要等累積事業基礎,才想到要生小孩,懷第一胎就已經過了34歲。

     王琪就算是這樣的例子。王琪投入媒體購買的工作,從最基層的購買工作做起,慢慢爬升到浩騰媒體公司購買總監的位置。「我真的很喜歡我的工作,」王琪喜歡廣告業沒有標準答案的環境,電視、公車、捷運、網路的做法,要不斷求變才能贏得掌聲,「真的非常好玩」。

     只是廣告人白天開會、晚上為準備提案加班、有時甚至加到深夜一、兩點的工作形態,幾乎佔據了她所有的生活,一下就過了14年。身邊的朋友看到她一路加班、步步高昇,「沒有人相信我會結婚,」只有王琪自己知道,「我真的很想結婚,」只是每天往來的都是工作,這個想法只有放在心底。拖到了32歲,王琪抱著「寧可錯殺一百,也不放過一個」的態度,積極相親。

     到了36歲,她結婚了,終於能夠證明朋友都看錯了她。只是,「就算結婚當天就懷孕,我都是高齡產婦。」即使如此,王琪還是想生小孩,甚至有為生小孩犧牲她所喜歡的工作的準備。「事業是在幫老闆做,家庭才是自己的,」王琪想得很清楚。王琪的想法,雖然能夠喚起很多人的共鳴,但是說來容易,做起來很難。

 

工作把生小孩的力氣都搾乾了

 

     其實許多瀕臨生育大限的職業婦女,都動過暫停工作腳步、趕上生產進度的念頭。27歲到34歲這一段生育最後的黃金期,正好也是一般人為升遷衝刺的期間。只是職位衝得愈高、工作就愈忙,開會、加班、出差的行程,緊湊到完全容不下生理時鐘。

     夫妻兩個人都上班,雖然面子上看來是雅痞的「頂客族」(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但是底子裡幾乎成了累癱的「頂思族」(DINS:double income, no sex,是美國社會學家描述被工作操壞了的現代夫妻的新名詞)。就算太太乖乖的吃了排卵藥,就算終於等到了1個月僅一、兩天的受孕黃金時刻,但是夫妻都忙到八、九點才回家,兩個人剩餘的力氣,僅能夠支撐到癱睡在沙發上。又錯過了一次!

     停下瘋狂的工作,似乎是完成生小孩目標的唯一解答。 但是這個方法,讓人非常猶豫。雖然生理時鐘無情,但是企業環境也一樣無情。在現在生存競爭激烈的時刻,決定放慢腳步,不但意味著放棄過去的累積,甚至要犧牲未來的機會。

     這種抉擇,在一位30出頭的行銷主管腦中掙扎了近一年了。她結婚一年半,「我真的很喜歡小孩,」她看到朋友的小孩都被她從襁褓抱到蹣跚學步,就希望趕快暫停永遠也衝不完的工作,先趕上生小孩的人生進度再說。但是,「工作真的給了我自信,」她擔心自己前腳離開,別人後腳就補了上來,不但過去的累積拱手讓人,連要再回到崗位的機會都沒有了。「我不敢想像向先生伸手要錢的生活,也還沒有準備好話題只有先生與小孩的日子。」

     只是,一跟小姑的小孩玩耍、工作壓力一超過負荷,離職生小孩念頭在腦中的分貝,又壓過一切。「一下這邊大聲,一下那邊大聲,」她實在不知如何取捨,「真希望有人幫我決定。」通常等著別人決定,就是等著被時間決定,就是一步步更逼近再努力也無力回天的生育極限。                                                             

  詳文後續請看 升遷?生子?(下)

storkang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21世紀第一個十年剛過,第三波產業創新已悄悄上演,電動車、潔淨能源、LED燈泡正在改變人類未來的世界,好奇的我不禁也回首檢視「做人產業」是否也在變?無獨有偶,農曆年後出現幾位特別的求子朋友,讓我更確定答案是肯定的,迫不及待藉此分享她們故事:

  

故事一:剛過50歲生日的她「超想凍卵」,偏偏卵巢卻不捧場,雖然經期每月仍按時報到,但經血量卻少得可以,一直以為有經期就還有排卵的她,連續努力了兩個週期,卻仍喚不回最後一顆卵子。

    幾天前我勸她盡快結婚,改走借卵路線,她強烈表達還不想放棄的念頭,並回答:「誰叫你們不早點宣傳卵子冷凍…」,這句話讓我深感內疚並興起強烈使命感,也讓我再度想起「第一例凍卵生子」的好友,若不是她的結局如此完美,我們是否有勇氣發展凍卵事業

    「錯過婚期的拼命三娘」比比皆是,工作第一的她,好幾次都是趕夜診最後一分鐘甚至遲到半小時,卵子庫存量指標AMH已趨近0,還有機會保存最後一顆卵嗎?這顆卵對她的意義我無法了解,卻衷心希望老天爺能幫忙。

 

故事二:剛過完農曆年,兩位好不容易做人成功的朋友,遲遲等不到胎心音出現,忍痛接受流產手術前一再追問:「Why?」,坦白說,除了揣測還是揣測,為了找出真相只好將流產組織送檢,這才發現是胚胎染色體異常

    從「Who knows?」、「God knows」到「I Know(確診)」,頓時,又喚起我難過的記憶: 「一份遲來的染色體報告」 ,第一位因做人而回不了家的朋友,多重原因導致難孕12年,最後一次植入後冒險住院安胎一個半月,雖然辛苦戰勝自體免疫排斥反應,終究難逃胎死腹中之宿命,還來不及知道胎兒是「唐氏症」,又因重病再度住院與死神搏鬥,早知結果又何苦大費周章安胎?

 

故事三:35歲的她急著想了解有何方式能受孕?早在18歲那年初經遲遲沒來,就已發現老天爺忘了給子宮,如今好不容易遇見Mr. Right,新婚不到一年面臨懷孕壓力,沒想到17年後「代孕」仍不被允許,為了不讓她絕望,我建議先評估卵巢功能再跨海做人

不幸的是,卵子庫存量指標AMH僅0.09,這表示無卵可用的她連「代孕」的機會都沒了,無路可退只剩「領養」一途,這打擊讓我替無子宮但卵巢功能還好的朋友感到慶幸,至少還有機會凍卵等「代孕法」或跨海找孕母,然而消失的子宮與卵巢如何向夫家交代?無法生育的婚姻該怎麼維繫?被禁止的法律何時才能通過?

「假如十年前曾凍存卵子,51歲的她也許還能當媽媽,年過35歲錯過婚期的朋友,您是否有不一樣的想法?」…要如何讓自己再老也能當媽媽?

「既然早期懷孕流產有近半是染色體異常所致,能否提早排除這些不良胚胎?」…有無其他方式可取代「以貌取胚胎」之盲點?想懷孕的女人要如何避開流產手術的二次傷害?

子宮與卵巢的守護者,領養竟成了她唯一的路」…女人何時才能不守護子宮,也能擁抱幸福婚姻?如果17年前她曾預存卵子,現在是否多了一條路可走?

三位朋友,三個啟發,「改變」正在發生,一股創新趨勢力已然形成,未來十年「最完美的求子方式」剛萌芽,三個故事帶出最後三堂課:「卵子冷凍、著床前基因診斷與代孕」。迎接嶄新的未來,「試管嬰兒3.0」您看見了嗎?

image

 

賴醫師的分享

 

  1. 1. 試管嬰兒 3.0(IVF 3.0):泛指輔助生殖科技第三代技術與概念,透過「凍存年輕卵子」「著床前基因診斷」、「合法代孕」三項創新服務,實現「給我一顆好囊胚,許您一個健康寶貝」,讓「每個家都能享受有孩子的溫暖」,我相信這是21世紀第二個十年最重要的做人新趨勢。
  2. 2. 卵子冷凍:卵子保存可解決「卵巢早衰」「錯過婚期」「再婚生育」「孩子因病或意外罔生」…等等意外的人生。凍卵要趁年輕,越年輕品質越好,所需凍存之數目與成本越低,保存數量依年齡建議如下:
  3. image

 

 

3. 著床前基因診斷:我相信最完美的做人方式是:「給我一顆好囊胚 許您一個健康寶貝」。透過胚葉細胞切片基因診斷的推陳出新,遠離「遺傳疾病」「胚胎染色體異常」的惡夢指日可待。

image 4. 代孕合法化:您能想像無子宮、子宮發育不全或受損、重大全身性疾病之朋友(例如自體免疫疾病),為了捍衛婚姻與幸福被迫跨海求子的辛酸嗎?法律 禁止的事稱為「非法」,非法的事有風險沒保障,何時才能立法還給她們基本尊嚴與人權?期盼「代孕」能盡快被解禁,讓「每個家都能享受有孩子的溫暖」。

storkang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

    還記得她第一次到送子鳥時,可能是因為舟車勞頓且看起來像被先生哄來般不情願,在諮詢過程中頻頻顯露出不耐煩的表情...。先生年逾花甲高齡且二度婚姻,為了家庭圓滿所以很想有個屬於自己的小孩,因此前來送子鳥瞭解精子銀行及後續療程。

    或許是害怕要面臨打針又或是擔心療程中先生因身居要職,無法隨時陪伴在旁,得當起穿梭於兩地的空中飛人,諮詢中途甚至氣得摔包包走出門外,一旁的先生只好尷尬地追出去先擺平家務事。不待一會兒兩人又平靜地回到諮詢室,這次先生更是溫柔體貼,繁複的受贈手續都一手包辦不敢讓她煩心,甚至後續療程待在台灣的時間,都承諾一定會貼身照顧,手機和提款卡也都答應交給太太使用,為的都是讓她能夠無後顧之憂,專心做人。

    下次再見面已準備進入療程,決定用精子銀行的精蟲進行人工受孕嘗試。這次先生果然一同前來,有了先生無微不至的呵護當靠山,她才能夠勇敢地在求子路上向前邁進。療程中反應都還不錯,相較先生年紀,太太顯得年輕許多,31歲打針反應還不錯,第13天總共18顆濾泡其中有7顆大濾泡,後續順利進行精蟲植入後即返回大陸等待結果。後續因為顆數較多,回去的第一個禮拜即因卵巢過度刺激症狀飽受折磨。一直等到黃體藥物補充停止後,隔沒幾天月經來了,顯然這次嘗試並沒有成功,但他們仍不氣餒,畢竟人工受孕懷孕率本來就只有接近兩成多。         

    那到底是要人工受孕還是試管嬰兒好呢?因為上次剩下的精蟲可能不夠再進行人工受孕,幾經考量後決定進行成功機率較高的試管嬰兒療程。相較人工受孕,試管嬰兒療程會進行更完善的詳細檢查,包含子宮內視鏡及子宮頸的細菌培養-三合一內診。這次先生仍舊體貼地陪在身旁,了解整個試管嬰兒療程。為了減少客戶來回診所的次數,當天,醫師就把該做的檢查完成,只等後續檢驗報告出爐及下次月經回來入療。如果第一次就選擇試管嬰兒療程,這次也許不用再多跑一趟、再多挨一次打針的痛苦。

    隔月只見她隻身來台,原來先生因為工作繁忙沒辦法陪同,所以這次療程直到胚胎植入都會待在新竹,還問及新竹有哪些道地小吃及好玩的地方,她好順道去走走解悶。偶然間在新竹某家鴨香飯前看到他的身影,這次的她顯得更堅定、更有決心,似乎冥冥之中已經有了定數!取卵當天總共有11顆卵子其中一顆不良,後續進行顯微受精有8顆成功分裂成2PN,胚胎後續發育速度還算正常,或許是等不及又或是擔心路途遙遠,第一次植入就決定放3顆囊胚胎,但這次結果會如何?直到放榜前我們誰也說不準,只能在心底默默地祝福她。

    兩星期後的一通電話傳來了好消息,恭喜她β-HCG指數1327.18,電話那頭聽得出來她內心難掩的喜悅,緊張地詢問後續該進行哪些檢查,以及藥物要寄件的地址。三週後的某個下午,一通傳真傳來超音波報告,原來是她已成功地照到一個心跳。小心翼翼地過了兩個關卡,就剩下最後的羊水檢查了!因為擔心那邊的醫師不夠細心又或是只相信○醫師的技術,16周時準備回台進行羊水檢查。這次的她回來時已經挺著個肚子,內心充滿當媽媽的喜悅,先生更是隨侍在旁,深怕一個不小心沒照顧好他的寶貝。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從一位妻子變成媽媽,心理和生理的轉變都是為了配合新生命的誕生。在送子鳥,來來去去的每位客戶,最終的期望都是能夠帶著「未來的希望」回去,而我們送子鳥就像是「希望製造機」完成一個又一個艱難的使命,讓每個家庭更幸福、更圓滿。

 

Drace的分享

    令人印象深刻真性情的她,是來自中國江蘇-外貌相當標緻的她,其實心裡可像極了愛撒嬌的小女孩。剛開始的諮詢接觸從她一開始不情願的百般刁難先生 到最後能一個人獨立的在植入後邊等待結果也邊欣賞台灣之美(夜市、古蹟、新竹著名景點參訪),這中間的心情轉折之大,也許該歸功於送子鳥同仁們,對獨處異鄉的她屢屢的噓寒問暖。 

   送子鳥推出「借精生子不必等」的目標後,成功的縮短了漫長等待精子銀行的困境,除了在台灣以外更遍及了大陸、香港、馬來西亞等。而在臨床諮詢上最常被詢問的問題即是使用精子銀行會建議進行"人工受孕"( IUI ) 或"試管嬰兒"( IVF ) 呢?一般會由醫師評估夫妻雙方不易受孕的原因及夫妻年紀,若僅為單一因素難孕(精蟲狀況)也許可以建議先嘗試人工受孕,每次植入懷孕率約為20-25 %;但因考量精子來源珍貴,因此嘗試1-2次如未能受孕,即會建議積極嘗試具有60-65 %。較高懷孕率的試管嬰兒療程。

storkang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醫生今天指出,透過全面監控卵子染色體以降低流產風險的新技術,已經使得3名健康的小嬰兒誕生。

    歐洲人類生殖與胚胎學協會(European Societyfor Human Reproduction and Embryology,ESHRE)今天表示,1對雙胞胎女嬰在6月間誕生於德國,另1名男嬰9月誕生在義大利。

    參與該實驗的波隆那(Bologna)SISMER中心胚胎學家馬格里(Cristina Magli)說:「這3個嬰兒和母親在體重和整體成長表現各方面都很好。」

    這是全球首度使用所謂的微陣列「全基因定量分析技術」(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CGH)的控制實驗,目的在增加人工生殖的成功率。

    使用CGH技術的第1個嬰兒去年在英國誕生。這個嬰兒叫做奧利佛(Oliver),他的母親當時已經41歲,歷經13次體外人工受精(IVF)都失敗。

    ESHRE進行的這項實驗還有好幾個其他婦女受孕,打算在2011年展開全球性的大規模臨床實驗。

    ESHRE說,胚胎染色體異常機率較高的女性最能因CGH受益。

    這些是年齡超過37歲,有過一次失敗的IVF並且有流產經驗的女性。

    ESHRE主席吉亞納羅里(Luca Gianaroli)說:「從IVF過去30多年來的歷史我們已經了解,我們移轉的許多胚胎其實都有染色體異常。」

   他說:「的確,我們移轉的每3個胚胎就有2個未能成功受孕,許多都是因為染色體異常。」

(法新社巴黎15日電)(譯者:中央社賴秀如)

賴醫師的分享

1.送子鳥於2010年7月開始提供此項「全基因定量分析技術」服務,截至2010年12月底累計植入九個案例中有八個懷孕,排除一名早期流產外,有七位順利懷孕中,懷孕率高達八成,第一位利用此技術之試管寶寶將於 2011年6~7月誕生,這份榮耀也算是台灣之光。

2.這項嶄新服務可協助臨床醫師擺脫長期「以貌取胚胎」之盲點,送子鳥的觀察發現外表漂亮之囊胚受孕雖高,但受孕後仍有很高比例是染色體異常者,最終都以流產(萎縮性囊胚、死胎...等)收場,此異常比率隨年齡增加。

3.今天起若要實現「給我一顆好囊胚,許您一個健康寶貝」,此技術絕對是首選,然而此技術不簡單,需要成熟之囊胚培養平台,囊胚細胞切片更是耗時之高端技術,今後若要衡量各生殖中心技術水平,可能要先詢問是否有提供此服務?

 

 

storkang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結婚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是可以收到許多祝福,是一種幸福洋溢的感覺。然而對於 T小姐來說,卻無法享受這樣的氛圍。她的先生自小罹患了肌肉萎縮症,由於不良於行,需要倚靠他人協助生活。或許是緣分,自從兩人交往後,T小姐跟現在的先生默契十足,最後也答應了先生的求婚。雖然在娘家的阻力下,讓她承受了不少壓力,但經由兩夫妻不斷地努力說服,最終仍順利步入禮堂。婚後沒多久,T小姐懷孕了。在高興之餘,她與先生卻擔心起來,因為她們不想讓下一代遺傳到先生的不幸。「王醫師,我們應該怎樣確定寶寶不會有這個疾病呢?」經過了一番解釋,T小姐做了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基因的抽血檢測,報告出來她本身沒有這項基因;但為了慎重起見,她堅持再做一次羊膜穿刺,很高興她們的寶寶是完全正常的,兩人現正期待這個新生命的到來。

    什麼是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簡稱SMA)?這是一種遺傳疾病,俗稱「漸凍人」,主要致病原因是第五對染色體運動神經元存活基因缺失,使得脊髓前角的運動神經元產生漸進性退化,而導致全身肌肉逐漸萎縮、軟弱無力,因此造成走路、爬行、吞嚥、呼吸等動作困難,甚至死亡。這種疾病除了少部分是自體的基因突變所致,大部分都是父母遺傳下來的,是屬於「隱性遺傳」。正常人有兩個以上這種基因,而帶因者則只有一個,本身並不會發病,與正常人一樣。如果父母都是帶因者,如此生育的下一代便有二分之一的機會是帶因者,四分之一的機會是正常人,四分之一的機會是肌肉萎縮症之患者。

    這種疾病的患者肌肉萎縮呈對稱性、下肢較上肢嚴重且身體近端較遠端易受影響。不分男女都有可能發生,而發作年齡從出生到成年都有可能,依其發病年齡、疾病嚴重程度和影響肌肉程度分為三型:

  1. 第一型重度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在出生六個月內會出現症狀,患者四肢及軀幹呈現嚴重無力;肌肉張力嚴重減退,無法控制頸部肌肉,哭聲無力、肌腱反射消失,常常會吞嚥及呼吸困難。通常在兩歲前就會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2.     第二型中度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發病年齡較晚,大多在出生後六個月至一歲半之間。最主要影響的是下肢的肌肉,因此大腿無力導致無法站立即行走。上肢偶爾會受影響,但大多正常,尤其是頸部以上肌肉完全不受影響,因此有正常的表情與手部運動。除了少數患者在孩童時期因併發感染死亡,大多數此型患者依賴他人協助與照護,可以順利活至成年。
  3.     第三型輕度脊髓性肌肉萎縮症:這型預後最好,其症狀從一歲半至成年皆可能發生,影響肌肉較少,大多影響近端肢體肌肉無力,因此常常僅在走路、跑步或走樓梯造成不便,故常需輪椅或拐杖輔助。這型患者通常可以長期存活。

    在台灣,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是孩童發生率第二高的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僅次於海洋性貧血。根據統計,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新生兒發病率大約是一萬分之一,帶原率約為三十五分之一(即每三十五人就有一人帶因)。粗略估計全國每 900 對夫婦就有一對會生下病童,每年新增 40 到 50 名病患。由於目前尚未有治癒的方法,加上以往僅在發病後才能做疾病診斷,來不及預防,造成家庭及社會龐大的醫療負擔。因此基於優生保健的目的,如果可以在產檢時,孕婦利用抽血方式來檢測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基因。若孕婦發現是帶因者,先生必須進一步抽血檢查。假使先生也是帶因者,建議施行絨毛膜採樣或羊膜穿刺,以確定胎兒是否為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患者。希望這項基因檢測技術能像海洋性貧血及唐氏症篩檢一樣普及,可以大幅降低此病的發生。

 

王醫師的分享

由於現代生殖科技進步,很多遺傳疾病已經可以在胚胎時期便可以偵測出來。藉由試管嬰兒的方式,利用植入前胚胎基因檢測,可以及早知道是否為正常之胚胎,再將確定正常之胚胎放入子宮。如此一來,更可以杜絕遺傳疾病的傳遞,讓我們的下一代更健康快樂。

storkang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