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圖片來源:美聯社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 “瓦倫達效應”。瓦倫達是美國一個著名的高空走鋼索的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後說,我知道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為他上場前總是不停地說,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敗;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總想著走鋼絲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這件事可能帶來的一切。後來,人們就把專注於事情本身、不患得患失的心態,叫做 “瓦倫達心態。”
    美國史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人大腦裏的某一圖像會像實際情況那樣刺激人的神經系統。比如當一個高爾夫球手擊球前一再告誡自己 “不要把球打進水裏” 時,他的大腦裏就會出現 “球掉進水裏” 的情景,而結果往往事與願違,這時候球大多會掉進水裏。這項研究從另一個方面證實了瓦倫達心態。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做任何事情,總是想得太多,太在乎事情所帶來的後果,太在乎別人的閒言碎語、說三道四,太在乎現在和未來的一切,可我們恰恰忽略了事情本身。我們的大腦成天被各種欲望塞得滿滿的,身體被壓得氣喘吁吁的,在這樣的重荷下,我們能把事情做好嗎?結果我們總是偏離預定的軌道,離成功越來越遠!
    法拉第說過一句話:“拼命去換取成功,但不希望一定會成功,結果往往會成功。”這就是成功的奧秘 (反用瓦倫達效應)

    瓦倫達效應 就是指越是擔心事情發生,事情反而更容易發生的現象。

為什麼會出現瓦倫達效應?這是人們強烈心理暗示的結果。當一個人極度擔心某事兒發生時,那這個事兒在他的頭腦裏景象更清晰更具體,就像一盞燈吸引人,像飛蛾投火似的直奔而去。

    瓦倫達在瓦倫達效應的作用下一命嗚呼,結局悲慘。但如果反用瓦倫達效應呢?效果截然相反,比如,瓦倫達在那次走鋼索前,既然擔心失敗,那就應該暗示自己千萬別“成功”,然後想像成功的景象,成功的可能性會大幅提高。因為那樣暗示,反而注意力在“成功”二字上。

    不僅要反用瓦倫達效應,還要用正確的成功觀指引自己。還是以瓦倫達為例,不僅反用瓦倫達效應,同時要百分之百地相信一定會成功!這樣,就好比一輛馬車上坡,前面有馬拉,後面有人推,上坡還會難麼?

storkang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4

作者:吳迎春.謝明玲  出處:天下雜誌 434期 2009/11

    自幼移居美國,國際自然療法專家雷久南是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博士。她在德州安德森治癌中心服務十年,專攻癌症防治。一九八七年,她毅然離開工作,到印度潛修三年;一九九一年,她於加州創辦琉璃光養生中心。

    由東方到西方,從西方又走到東方,在不同文化間來回,雷久南學會保持開放,學習新觀念與療癒方法。二十年來,她鼓吹環境健康、有機農業、愛己利他等觀念,倡議身心靈整合的健康之法,在各地巡迴演講、舉辦營隊。

    活動往往吸引動輒上萬人參加。十一月四號,她回到台灣,以「面對災難、疾病,回歸靈性的喜悅」為題舉辦演講。演講前,她接受了《天下》的專訪,強調地球在轉變,人應該以新習性與觀念,積極面對舊有的創傷、習性,學習康復自己,也康復與他人的關係與身處的環境。以下是訪談摘要:

現在許多人談二○一二年,認為是末日;某方面來說,這是毀壞,但也是舊地球進入新地球的過程。

    做人的話,就要學習在情緒與思想上,割捨以往舊有的習慣反應。

    如我們一般會把注意力放在不好的、不圓滿的、埋怨的事情上。如去餐廳十次的經驗都是好的,但有一次不好,可能就會把焦點放在那裡;新聞也是,好消息是不上報的,這就是舊地球的習性

 

你的心念就是最大的吸鐵

    事實上,我們的心念一旦放在不好的地方,就會吸引更多不好的。

    我們要開始把注意力放在想要的。我特別強調要有感恩心,那樣會吸引更多可以感恩的事情;要有隨喜心,看到有好的事情發生,我們跟著高興,那我們會吸引更多好事情在身上

    有位鄰居告訴我,有人跟他借很多錢不還,他很憤怒,想到要怎樣傷害他。後來他決定不要吸引這種人了,應該吸引品質更好的人。他開始正面思維,結果這個人反而還他錢了。

    他說,我的快樂不在於其他人,快樂是在於我自己,我可以決定那天我的焦點、心念,是放在把每一天變得更好。他說,明白了來世間的原因——就是喜悅,以及把喜悅分享給人世間。

    我們的感受就是最大的吸鐵。當我們一邊說我要富有,我要幸福,但內心的感受是什麼?就像中國說知足常樂,你愈是無所求,愈是不去貪,愈是不覺得需要,就愈是會出現在面前。

    因此要學會說謝謝,不管什麼事情發生都說謝謝,因為現在的遭遇都是以前的習性吸引來的,要去轉變,把它轉變成不同的感受,去吸引更多可以說謝謝的經驗

    給予的道理也相同。在給的當下,能量是增加的,能量場是擴大的。而且,當出於愛心、無所求的給予,那樣的能量是無限的。

 

容許自己正向面對創傷

    而如何解除創傷(trauma)?創傷儲存在腦部根部,跟呼吸、心跳、觸覺有關係。

    身心是連貫的,創傷要藉著身體切入來清除,靠身體去抒解。

輕拍是一個,因為有些情緒卡在經絡中,要去敲穴位;另一個方法是轉眼睛,順時鐘轉三下,逆時鐘轉很多下,轉十到十五分鐘,把創傷清掉。

    我們有時候忙碌,是因為不敢體會深層的悲哀、無奈或憤怒。社會那麼忙碌,我說是有創傷的,因為一靜下來,就所有的感受都上來了,沒辦法面對

    所以第一步是體會現在的感受,容許自己感受負面的感覺;不感受的話,不可能轉化。然後你可以靠著轉眼睛轉掉這種情緒。

先不要怕感受,因為我們已經懂得清除的方法。要經常給自己時間清除。不清除的話,雖然不去感受這些負面情緒,卻還是會再吸引更多憤怒、悲傷的經驗。所以創傷的痊癒(healing)是很重要的。

另一個方法,是一個自然療法的治癌醫生告訴我的,他說,當有事情引起你的情緒時,你要謝謝它,還要靜下來問:誰沒有得到愛?誰沒得到認可?也許是自己小時候,也許是媽媽,也許是外婆。這時候你就給予所沒有的,如認可、愛,甚至買象徵性的禮物給自己。

    有個女士在排毒時,突然感受到她對熊的恐懼,是因為有一次外婆在森林裡碰到熊,怕得跑到河裡,一直發抖。這基因裡的記憶遺傳到孫女,在排毒的時候才感受到那恐懼來自外婆。

    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清除自己的創傷,不然社會上,都是創傷與創傷在互動。

    一位物理學家發現,自問自答的方式很有效。不管什麼擔憂,就問自己:能不能釋放這種擔憂?願不願意釋放?何時釋放?人需要決心,因為不真正去面對情感,不做決定的時候,就會卡在那兒。

    他說,人有三個基本的渴求,對愛、對安全還有對控制的渴求。當渴求沒得到時,就會產生悲哀或憤怒。所以首先要針對那情感釋放,第二要對渴求釋放。問自己:能不能釋放對愛、安全、控制的渴求,願不願意釋放,什麼時候釋放。很奇妙,當你無所求、都能釋放的時候,你就全部都得到了。

    我們要以欣賞的眼光去看別人。接受他們,不要想要改變別人,欣賞本身是最大的愛。當不去對抗,不去想改變時,就是接受他的時候,對方自然會改

    企業也是。如你老是看你的部屬不好,不斷的會吸引同樣的部屬;但你把眼光放在長處,以一種欣賞的眼神看他,他就越會朝你欣賞的方向去轉了。

    我們的快樂,由自己來選擇

    大自然跟人心也是共振的,我們的康復力量是很大的。當個別的心念變成祝福,變得正面,外面的大環境會跟著改。

不能改的事情,擔憂也沒用;能改的,也不用擔憂。正面的事能做多少就盡量做多少,因為人心是可以改變環境,互相影響的。

 

來源:http://blog.yam.com/tibetdream/article/25100227

storkang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遭逢不幸時,偶然看見此文,您是否和她一樣善用「偶然力」,將不幸轉化成美麗的生命故事…

  

   她的故事讓我不知從何下筆?既是「卵巢早衰」又是「遺傳疾病」的犧牲者,從「做人」角度看也許會煞羨諸多求子朋友,但從「健康寶寶」看回來又令人為之心酸,除了感佩她堅毅不退的特殊性格外,最值得分享的靈魂是:「美麗的偶然力」。相較於她把「偶然」變成「好運」的智慧,求子歷程的辛酸史略顯微不足道。

   每次看見她總讓我想起「維多利亞女皇」,英國最有名的血友病帶因者。兩年前剛認識她時,聽完她的生育史令我頗為同情,據說新婚不久就當了媽媽,孩子剛滿八個月會爬卻莫名過世,經檢查才知本身帶血友病基因,回溯族譜後發現三兄弟中也有一人因此罔生,阿姨的一個兒子也是相同遭遇,九年來陸續懷孕數次但都以流產收場,來的目的是還沒放棄當:「健康孩子的媽媽」。

   當時高齡38歲的她,卵巢功能已嚴重衰退,原想直接做試管嬰兒,豈料誘導排卵後反應不良,排卵前只有兩顆中大Size卵泡,我建議她改做人工受孕。第二次誘導排卵週期,卵子庫存量指標FSH高達17.6 ,經調整排卵針劑量後並未改善,取卵前只有一顆大卵泡,最後勉強取出四顆卵子,所幸兩顆受精且培養五天都分裂成囊胚胎,這次雖「幸孕」但並未帶來喜悅,因為孩子是否健康不得而知?

   六週後經「確診」胎兒為血友病男嬰,被迫接受治療性流產術。休息了三個月做第二次取卵,這次取兩顆卵,僅一顆受精並分裂至囊胚胎,因此暫時先冷凍保存備用。

   兩個月後第三次取卵,FSH雖高達14.4,但刺激排卵反應卻出奇的好,總計取出七顆卵子,五顆好卵有四顆受精且分裂成好囊胚,為了刻意創造多胞胎,以便稀釋不可預測的「1/4」血友病帶病率,這次策略性植入四顆胚胎,雖再度受孕可惜並非多胞胎,難逃再度與孟德爾遺傳率對賭一次「1/4」。

   一如上次結果,懷孕十一週再度確診為帶病男嬰,至此歷經三次取卵兩次植入,兩次都受孕且皆為男嬰,雖然超水準百分百「幸孕」,但卻超級「不幸」兩次都賭輸了,從機率學看連續兩次各「1/4」的賭局,都輸的機率為「1/16」,面對如此殘酷的結果,只好二度為她做流產手術,我納悶老天爺為何如此作弄她?

   兩次不幸加上過往不愉快的回憶,堅強如她已不想再賭了,請求登記「借卵生子」。無法「擁有健康寶寶」有別於無法「當媽媽」,她的處境非「單純求子」朋友能體會,歷經多次重擊未曾見她抱怨或哭泣,勇敢堅毅的心讓我想起一本書:「爸爸,我們去哪裡?」,誰說傷心一定要流淚?真正的悲傷,或許反而是不帶淚水。

   就在此刻「偶然」機會裡,得知著床前基因診斷技術已悄悄引進台灣,透過新技術她可以擺脫賭局,雖然它在國外已行之有年,但在台灣卻「前無古人」,新引進之技術正好適合她,但有誰敢當「第一位」受試者?我將這「偶然」的訊息分享她,遲疑數月後她決定放棄「借卵生子」。

   歷經一年多又再五次取卵,台灣與底特律(美國)間無數次的連結,她終於徹底擺脫血友病的糾纏,即將擁有「健康寶寶」與「當媽媽」的雙重喜悅。此刻,我終於明白老天爺的用意,也開始相信:「發生的事情都是正確的」。接受它,就能善用「偶然」,創造自己的「好運」。新的一年,將此「秘密」分享遭逢不幸的朋友

   「偶然」創造出的火花,成就了一家人的幸福,懂得抓住「偶然力」並使它美麗,需要極高智慧與勇氣。「他」可能是華人世界第一位用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訂做出不帶血友病基因的「健康寶寶」,這殊榮早已不重要,成就「不完美的幸福」才是此技術(PGD)的意義。在此感謝所有參與的優秀伙伴,幸福的路上永遠少不了你(妳)們。

 

後 記

1.她因血友病連續三次懷孕都是令人稱羨的兒子,可惜第一胎出生

  數月後往 生,第二胎與第三胎來不及出生,經絨毛膜採樣

(CVS)確認為血友病男嬰,懷孕第十一週做流產手術,最後一次

(第四次)懷孕透過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PGD)植入一顆不帶血

  友病基因之囊胚,才能倖免於再次不幸。

2.血友病英文字Hemophilia的由來,它源自希臘字,原意是「love

  of blood」;「喜愛血液」並不是好的名詞。

  Hemorrhaephilia,「The love of hemorrhage」;「愛出血

  病」才是正確的用詞。歷史上最有名的案例是19世紀維多利亞女

  王後代,及俄國沙皇家族中皆有人罹患。

3.血友病依其缺乏凝血因子種類之不同,可分為三型:

 

種 類

A型

B型

C型

缺 乏

第八凝血因子

第九凝血因子

第十一凝血因子

比 例

80~85%

15~20%

< 1%

 

3.發生率為每萬名男性人口中有0.5~2人會罹患此病,估計台灣血

  友病患者約有一千人左右,大部分來自遺傳,其中A型血友病約有

  三分之一患者來自基因突變且無家族病史。

4.她在送子鳥八次取卵狀況如下:兩次植入懷孕都是帶病男嬰,不

  得不做人工流產術

取 卵

第1次

2

3

4

5

6

7

8

卵子數

4顆

2

7

2

4

1

7

1

胚胎數

2顆

1

4

1

0

1

6

0

PGD

X

X

X

1

1

1

6

0

植 入

2顆

凍存

4顆

凍存

X

凍存

凍存

X

結 果

懷孕

X

懷孕

X

X

X

X

X

絨毛膜採樣

帶病男嬰

 

帶病男嬰

         

 

5.兩次流產後選擇著床前基因檢測(PGD),收集9顆囊胚送檢狀況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EB

Arrested

EB

EB

EB

Blastcyst

Blastocyst

EB

Arrested

帶因

確診

正常

正常

確診

正常(植入)

確診

正常

確診

 

6.她四次懷孕狀況如下:

胎 次

第一胎

第二次受孕

第三次受孕

第四次受孕

懷孕方式

自然受孕

試管嬰兒

試管嬰兒

試管 + PGD

胎兒性別

男/帶病

男/帶病

男/帶病

男/正常

結 果

出生八個月歿

治療性流產

治療性流產

懷孕中

 

7.最後一次解凍植入一顆囊胚順利懷孕,目前懷孕十二週,胎心跳

  清晰可見:

981230

放榜β-HCG

2/4

2/10

解凍植入

2004.43

胎心跳

胎心跳

 

8.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PGD)可以改變許多家庭的命運,現在起

  您不只做人,還可以做「健康」的人,過去許多帶有遺傳疾病之

  家庭不敢生育,擔心不良基因遺傳子代,有了這項創新技術後,

  胚胎植入前已先確認不帶有不良遺傳基因,現在起您可以「放

  心」做人。送子鳥目前正進行的個案有:軟骨發育不全、僵直性

  脊椎炎...等等,相信很快會有好消息與大家分享。

9.全球首例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PGD)案例於1990年發表於美

  國,迄今已20年。在「試管嬰兒」療程中,透過胚胎切片和遺傳

  基因診斷,篩選出不具「異常基因」之胚胎植入母體,以確保子

  代健康,我稱它為「訂做健康試管寶寶」。

storkang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精子與卵子相遇後,發展成受精卵(Zygote),進而開始一連串胚葉細胞(Blastomere)分裂的過程,從2細胞、4細胞、8細胞,直到緻密期(Compaction)又融為一體,再開始分化為內細胞團(ICM)及滋養層細胞(TE cells),分化的目的在於告訴這些細胞將來的工作分配。最終內細胞團發展成胎兒(Fetus)的部份,滋養層細胞則發展成胎盤(Placenta)的部份。

   胚胎分裂期的2~8細胞其胚葉細胞被認為是尚未開始進行分化功能的細胞,也就是說此階段的細胞是具有發展成獨立完整生物個體的潛力,英文稱為Totipotency,也就是total potential,有別於現今從細胞團分離出的胚胎幹細胞(Embryonic stem cell, 為pluripotent)。Totipotent stem cell除了可發展成胚胎本身(Embyonic region),也可發展出胚胎發育所需的胚外細胞(Exembryonic region)。

   既然分裂期的胚葉細胞具有如此潛力,為何還要從2細胞一直分裂至8細胞,最後再融合在一起呢?細胞數目是其關鍵。胚葉細胞具有完全分化功能的藍圖,但也需要足夠的原物料(細胞數)去協助建造。老鼠胚胎的4胚葉細胞時期的嵌合體模式研究,似乎支持這樣的論點(Tarkowski et al. 2001)。但在牛胚胎的4細胞時期及羊胚胎的2細胞時期,分離出單一胚葉細胞來培養,都有報告指出可以完全生長至囊胚期胚胎,最後長成完整個體的牛及羊(Willadsen and Godke, 1984., Johnson et al, 1985)。那麼人類胚胎呢?

   2008年比利時的科學家首次利用人類胚胎將4細胞時期的胚葉細胞分離出來在體外個別培養,對於是否能長成具有內細胞團和滋養層細胞的囊胚期胚胎做個實證研究。

   他們將志願者捐出的卵子做單一精蟲顯微穿刺術(ICSI),產生6個胚胎,在4細胞時期共有24個胚葉細胞,利用內徑只有50μm的吸管將胚葉細胞個別取出,再分別放入空的透明帶(ZP)內,在取出的過程中,有1個胚葉細胞沒有存活,最後共得到23個被放在個別透明帶的胚葉細胞。

1

   在體外培養至第3天時,共有19個胚葉細胞分裂成2細胞,這19個胚葉細胞胚胎(Blastomere-derived embryo)都有依照胚胎的發展模式在第4天時形成緻密期,第5天形成具有囊胚液的囊胚期胚胎,至第6天,有16個胚葉細胞胚胎形成完全擴張狀態的囊胚期胚胎,(Full-expanded blastocyst),這16個當中有12個具有內胞團,12個當中利用Nanog(內細胞團的特殊標記. Hyslop et al. 2005)染色,有9個具有Nanog表現。實驗證明從4細胞時期的個別胚葉細胞可培養至具有內胞團和滋養層細胞的囊胚期胚胎,唯一和正常的體外培養胚胎不一樣的是,胚葉細胞所形成的囊胚期胚胎的大小為一般囊胚期胚胎的四分之一大。

2

3

   基於比利時法律規定及倫理規範,此研究產生的胚胎都必須銷毀,所以無法得知像這樣個別胚葉細胞產生的囊胚期胚胎是否具有著床的能力,也無法得知若能夠著床且生下的小孩是否正常。假如這方法是可行的話,未來是否能因此將胚胎數目提升(若當個週期只有一顆受精卵),增加著床機會?會不會有人工人類『同胚雙胞胎』的出現?(同一個4細胞時期的胚胎其4個胚葉細胞具有同樣的基因型),我想到時候又有勞各學界專家學者大傷腦筋了!

 
參考資料
  1. The four blastomeres of a 4-cell stage human embryo are able to develop individually into blastocysts with inner cell mass and trophectoderm. Hilde Van de Velde et al. Human Reproduction Vol.23 No.8 pp.1742-1747, 2008.
  2. Mouse embryonic chimeras: Tools for studying mammalian development. Patrick et al. Development 130, 6155-6163. 2003.
延伸閱讀
  1. Allocation of Cells in Mouse Blastocyst Is Not Determined by the Order of Cleavage of the First Two Blastomeres. Magorzata Waksmundzka et al. Biology of Reproduction 75, 582-587, 2006.
  2.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 lines derived from single blastomeres. Irina Klimanskaya et al. Nature 444, 481-485, 2006.

 

賴醫師的分享

  1. 1. 如果這項「創新實驗」發展得好,也許有一天會變成「創新治療」模式,或可大幅提升胚胎使用效率,一顆胚胎或可當做四顆用,誘導排卵或許不再需要太多排卵針,卵巢早衰與高齡女性或許不需再為卵少所苦,做試管嬰兒的成本也可能會降低,Anyway 這都還只是假設與想像而已。
  2. 2. 以人為方式複製多胞胎,目前在台灣是違反人工生殖法的,非常樂見國外先進團隊有如此佳績,但願這技術可逐漸形成「創新治療」模式,用來幫更多想懷孕婦女圓夢。感謝生殖中心同仁Ian百忙中分享讀書心得,知識的獲得與創新研發使我們持續成長與快樂。

storkang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央社記者潘智義台北2009年8月22日電)有基因遺傳疾病的人也可以生下健康寶寶!訊聯生技 (1784)指出,罹患海洋性貧血的張姓夫婦,憑藉「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在8月3日生下一對健康的雙胞胎女嬰。

訊聯今天舉行「終結遺傳疾病PGD之父馬克休斯博士胚胎診斷成功案例發表」,邀請罕見急疾病患者、家人現身說法,與醫生,以及馬克休斯本人對話。

  這對張姓女嬰在醫師及「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 PGD)技術協助下,脫離重症海洋性貧血的威脅,夫婦倆也將寶寶珍貴臍帶血儲存在訊聯,全家人歡喜迎接寶寶到來。

  張先生表示,張家幸福日記將從寶寶出生這天重新開始紀錄。
  訊聯生技表示,遺傳性疾病家庭不必遠渡重洋,在台灣即可與國際同步擁有先進的遺傳疾病篩檢技術。訊聯生技自去年第4季與全球最具權威的GenesisGenetics Institute (GGI)合作成立創源生物科技。

  訊聯並由美國PGD之父-Dr. Mark Hughes馬克休斯博士技術授權,引進「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 (PGD),在台灣已針對多種遺傳性疾病進行診斷。

近期已有海洋性貧血、血友病、僵直性脊椎炎、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小腦萎縮症、先天及代謝等多種遺傳性疾病的帶因者夫妻,接受諮詢及採用、透過「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孕育健康寶寶。

  訊聯目前全球有近200種遺傳疾病適用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 (PGD),訊聯生物科技特別邀請這項技術的發明人美國PGD之父-Dr. Mark Hughes馬克休斯博士來台,在今天分享尖端科技為罕病家庭建立健康幸福家庭的喜悅經驗。

  目前參與其中的醫學中心如林口長庚生殖醫學中心、e世代送子鳥生殖醫學中心醫師紛紛表示,這是他們第一次感受人工生殖技術,除了能夠協助不孕夫妻迎接新命,還能「救人」。

  近期國際上陸續傳出「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成功案例,美國職籃NBA熱門球星猶他爵士明星前鋒CarlosBoozer,近期也透過馬克休斯博士協助加上臍帶血移植,成功救治罹患鎌刀型貧血症的長子。

Carlos Boozer並為此在今年7月成立基金會募款,希望能免費贊助鎌刀型貧血症的病童家庭進行「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

 

 

賴醫師的分享

1.這項服務可以改變許多家庭的命運,從今以後不只做人,還要做「健康」的人,過去,許多具有遺傳疾病的家庭不敢生育,擔心不良基因遺傳子代,有了這項創新技術後,胚胎植入前已先確認不帶有不良遺傳基因,現在起她們可以「放心」做人,不必再「摸黑」做人。

2.我們目前正在進行的個案有:血友病、軟骨發育不全、僵直性脊椎炎...等等,相信很快會有好消息與大家分享。

storkang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項胚胎篩檢技術「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PGD) 」,對單胞胎來說是安全無虞的。"比利時研究員如此說道。

      比利時的研究人員追蹤過去13年,在一家比利時生殖中心進行PGD後,所生下的581孩童的後續狀況。他們發現這581名小孩,其先天胎兒異常或是死產的比率和進行一般試管嬰兒所出生的小孩是沒有差別的。然而,在進行PGD後且懷有多胞胎的情況下,胎死腹中或是死產的個案數較進行PGD的單胞胎多。

       這項統計結果源自於一項議題:「究竟利用PGD篩檢技術在胚胎早期進行胚胎採樣,會不會導致胎兒發展的後續問題?」

    負責編輯人類生殖醫學期刊的研究人員統計發現,進行PGD的試管嬰兒和2889名沒有進行PGD的試管嬰兒相比,在先天胎兒異常比率並無明顯關連。

    產前死胎較多?

       在此篇結果統計,總計來說,共有2.13%進行PGD的小孩有先天異常,其他沒有進行PGD的的小孩先天異常比率為3.38%。

    在產前及產後死胎比率上,以單胞胎來說,兩組比率並無差別,大約為1%。然而,對多胞胎來說,進行PGD的組別有11.73%的死胎率,相較於沒有進行PGD組別的2.54%來的高。

       布魯塞爾醫學大學的醫學遺傳學教授Inge Liebaers說:「目前我們並不能解釋為何進行PGD的多胞胎,其產前死胎比率會比較高,我們必需謹慎地對此結果下結論,因為當樣本數過少,結果的偏差就可能提高。個案的長期追蹤,加上完整、嚴謹的分析方法,還有擴大追蹤的個案數,將有助於此項研究結果明朗化。運用人工生殖科技所生的小孩,其後序追蹤的健康資訊有必要充份提供給即將為人父母者。但是目前支持相關研究的來源少之又少。」

       佛羅里達國際大學教授Joe Leigh Simpson說:「Liebaers的研究也正吻合現今概念,那就是在有經驗的人員操作下,移掉1個或多個胚葉細胞並不會增加胎兒先天異常的機率。進行PGD是否可增加試管嬰兒的成功率,目前是眾說紛紜,但進行PGD對胚胎來說,至少是安全無虞的。」

     

    賴醫師的分享

       

  1.    創新技術常讓人擔心是否有缺點,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PGD)技術行之有年,這時候比較做PGD所生之小孩,與正常受孕之小孩是否有差異正是時候,從比利時已誕生之581位小孩觀察,除了雙胞胎懷孕易造成流產與死胎外,沒有任何差異,結果顯示只要在有經驗的團隊接受PGD是安全無虞的。

  2.    送子鳥於2009年五月開始提供此項服務,目前已累積近二十例個案,胚胎切片數已達百顆以上,很幸運第一例成功個案為高齡42歲女性,已於2010年1月產下一名健康男嬰。

  3.    感謝生殖中心助理胚胎培養師Ian百忙中即時分享國外最新醫療訊息,本文轉譯自2009.12.21日英國 BBC News 健康新知

storkang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輔助生殖技術(ART)從1978年演變至今,最重要的一個目標就是提高懷孕率並且降低多胞胎的風險。許多國家與保險業者無不希望在不影響懷孕率的情況下,能夠降低多胞胎的比率,以求降低社會成本,因此限制胚胎植入顆數,此時胚胎的挑選就變得非常的重要,而現今胚胎挑選方式主要分為非侵襲性與侵襲性:

0222-1

   

   在去年與今年的歐洲生殖醫學會中,美國的Molecular Biometrics展示新開發主機ViaMetrics-E,就是一種非侵襲性的評估,原理主要將胚胎新陳代謝的產物,透過近紅外線的光譜分析以及生物資訊的運算,提高胚胎形態評估的準確率,找出最有著床能力的胚胎寶寶,希望透過這樣的篩選,有一天可以提供單一胚胎植入(eSET)的高懷孕率服務,成功降低多胞胎的機率,請大家靜待美國FDA的認可上市。

storkang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飄著細雨的窗外,適合獨自品味一杯咖啡,分享她的故事

  想關心她植入後是否一切平安,昨天下午和她通了電話,電話中的她聽起來神采奕奕。提到有無懷孕症狀時她笑了,因為緊張,最近都失眠,不過已經做好平常心面對。預計五天後回來驗孕的她,現在正和小朋友一樣已經放寒假了..每天和天真孩子相處的時光,更迫切驅使她,也想「儘快」擁有屬於自己的小孩。

   年近四十,卵子庫存量指標FSH高達20的她,雖然結婚七年,早就遍訪了北中南各地有名的生殖中心,這樣周遊一圈仍是未能如願,恰巧看到送子鳥網站,姑且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至少..還期待者送子鳥提供最後的選擇-受贈卵子,藉由海外事業部門-精卵捐贈的配對,完成當媽媽的心願。

   初診時她理性的選擇登記等待受贈,與進行自己療程雙管齊下,接著在短短一年內陸續進行了數次試管嬰兒療程,歷經七次取卵只取到五顆卵子。已經習慣被放棄的她,每每進入療程就像是走在鋼索般恐慌、不安,因為隨時可能被醫師宣佈中止療程。這樣的經驗對她而言,已經不是第一次,卻總是一再再殘忍的劃上心頭一刀。

   一次偶然下,有機會和她深談,告訴她只要妳仍然需要我們,在送子鳥沒有被放棄的個案。即使只有1-2顆卵子,在送子鳥便成功懷孕、生產的個案並不在少數,希望可以陪她擁有更多力量,度過這難熬的求子之路,才明白她真是「高難度」的個案...因為她和先生都是地中海型貧血帶因,意味著即使成功懷孕了,仍然有高達1/4的機會是重度地中海型貧血,寶寶是留不住的...

   老實說懷孕已經不容易了,還要七折八扣的「賭上」無法控制的基因組合,於是我和她談到了「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先篩選健康的胚胎再進行植入,但可能需要蒐集5-10顆囊胚,先以玻璃化冷凍(vitrification)儲存,她點點頭苦笑回應著。因為七次取卵的她,也才只有唯一的「一顆」囊胚冷凍著。我想,如果她早幾年在卵巢還沒衰退前,先進行冷凍卵子,將健康年輕的卵子先冷凍,也許故事的發展不一樣..

   她在娓娓道來中不禁紅了眼框.....先生夫家在南部,逢有過年節慶,總是免不了,得面對親戚,旁人的關切眼光,「那ㄟ..還不生孩子啊 ? 要做頂客族喔..」這個話題一再重複著,她的笑臉漸漸尷尬、僵硬,最終疲於面對,也漸漸減少回老家的機會。但心中的委曲、無奈還可以有誰說呢 ? 勸她換個角度思考,不然接受受贈卵子,同樣可以感受懷孕的喜悅,感受寶寶存在的真實..她說想再給自己幾年時間努力,因為她真的非常希望有機會用自己卵子懷孕..

   或許這次是她決定給自己的最後一次機會,選擇在寒假農曆年前,進行在送子鳥的「第一次胚胎植入」-是第三次新鮮取卵並順利冷凍的囊胚,雖然只有一顆但是他(她)很爭氣的是分類等級-4AB的頂級囊胚,大家都衷心祈禱著,我們會賭贏這1/4的機會..

   她說,要是她能成功的懷孕,並且生下健康寶寶,那她肯定是送子鳥重要的奇蹟。

   我說,當然是。不過,送子鳥本來就不斷突破創新,所以一直都有「奇蹟」發生。

   我打從心底深切明瞭她備受關注的壓力,希望有機會為她寫下故事的續集~

Fallen children

 

賴醫師的分享

1. 今年39歲的她,結婚六年,來送子鳥前已做過三次試管嬰兒,卵巢庫存量指標FSH高達15.7~20.7(總共驗三次),難孕原因是卵巢早老(POA),晚婚的她並未盡快做人,也沒有冷凍保存卵子,直到發現卵巢功能嚴重衰退時為時已晚,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才有機會當媽媽。

  1. 2. 她在送子鳥七次取卵狀況如下:用一段時間凍存足夠之囊胚再植入,以時間換取成功。
  2. 0222 

    3. 因為最後四次都沒有好胚胎可用,所以決定將第三次取卵,冷凍保存之囊胚解凍植入,很幸孕才植入一顆凍胚就懷孕了,目前還有三關要過:胎心跳、染色體、是否為重度海洋性貧血?

  1. 4. 因為還不能接受「借卵生子」,所以前後做了十次取卵,因為胚胎數少,所以不敢接受著床前基因診斷」(PGD),因為錯過許多機會...所以做人之路變得坎坷,很珍貴的生命教材,但願能幫助還在努力的朋友走出迷思。
  2. 5. 如果六年前認識她,我會為她評估卵子庫存量,參考當時的年齡(33歲),建議她凍卵保存生育力,或者盡快做人。

storkang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由時報 電子報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想要生兒育女,卻又害怕孩子不健康,幾乎是每個父母既期待又擔憂的事。○大醫院引進「囊胚期胚胎切片著床前基因診斷技術」,在胚胎著床前,先確認胚胎是否健康後,再植入母親體內,以避免生下帶有遺傳基因缺陷的孩子。

    去年7月,一對有脊髓小腦萎縮遺傳疾病病史的夫婦在○大醫院,接受此項技術,順利產下一名2900公克的健康女嬰,讓他們非常開心。

囊胚期胚胎切片基因檢測

    ○大婦產部生殖內分泌科主任陳○原表示,囊胚期胚胎切片著床前基因診斷技術是做試管嬰兒時,在精、卵受精後,胚胎培養到第3天時,以協助孵化的方式,用雷射在胚胎的透明層上,鑽一個小洞,在第5天以切片針吸取約5到10個細胞做檢查及比對,看是否有遺傳基因缺陷?若帶有缺陷基因就不會植入母體內。

    陳○原指出,日前一對夫婦來找他,其中太太有脊髓小腦萎縮遺傳疾病,由於這是一種顯性遺傳疾病,懷孕後,胎兒有1/2的機會遺傳到此疾病。

 

篩選無缺陷胚胎植入

    經詳細諮詢後,決定採囊胚期著床前基因診斷,為他們篩選出沒有基因缺陷的胚胎植入。這名孕婦並在懷孕11週時,接受絨毛膜檢查,證明胎兒的基因都正常,於去年7月產女。

    陳○原表示,在囊胚期做檢測是因為可在滋養層取得較多的細胞,診斷較為準確;這項技術還可用在地中海型貧血、先天性耳聾、肌肉萎縮及成骨不全症等的遺傳基因診斷上,目前健保沒有給付這項技術,整套做下來要自費10多萬元。

 

賴醫師的分享

 

  1. 1. 試管嬰兒已悄悄進入第三代技術:「著床前基因診斷(PGD)」。還陶醉
  2.    在第二代技術顯微受精輔助孵化術...)或者還停留在第一代技術
  3.   (標準試管嬰兒)的生殖中心要加把勁了,少子化時代來臨,許多夫妻
  4.    要求更多了,她們不只要做人還要做健康的人。
  5. 2. 目前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PGD)可協助篩檢近兩百種罕見疾病,台灣最
  6.   常見的海洋性貧血、僵直性脊椎炎、侏儒症(軟骨發育不全)、血友
  7.   病、紅綠色弱...等等,這些朋友都需要被幫助。
  8. 3. 送子鳥已於2009年底成功完成首例血友病案例,這位朋友曾生過一個兒
  9.   子,九個月大因血友病過世,之後在本中心做兩次傳統試管嬰兒也都懷
  10.   兒子,懷孕十週經絨毛膜確診為帶病者後,都以流產手術收場,去年底
  11.   透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植入一顆健康囊胚幸孕懷了一個兒子。
  12. 4. 基因檢測費用都不便宜,如果做「胚胎著床前基因篩檢」(PGS)費用大
  13.   約是8~10萬(以五顆胚胎計),如果做「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PGD)
  14.   費用約15~20萬(以五顆胚 胎計),前者可在國內做,後者需送美國訂
  15.   製特殊「基因探針」比較耗時費日。

storkang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

 

 

    胚胎著床前診斷(Preimplantation diagnosis)是一種先進的技術,結合了試管嬰兒與細胞分子遺傳學,設計專屬的探針,並取出第三天胚胎(約6~10個細胞)的胚葉細胞或第五天囊胚的滋養層細胞進行染色體(PGS)與基因(PGD)分析,可以事先挑選出染色體正常與不帶有家族遺傳性疾病基因的胚胎植入子宮。

 
適用時機:
  1.   1. 習慣性流產。
  2.   2. 重覆試管嬰兒著床失敗。
  3.   3. 高齡婦女(超過35歲)。
  4.   4. 不明原因不孕。
  5.   5. 有家族遺傳性疾病病史。
  6.   6. 男性不孕症。
 
優點:

    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與其它產前檢技術不同,PGD的準確率高達90%且不需經過漫長的懷孕過程,直到絨毛膜採樣或羊膜穿刺確知胎兒不健康後再行流產,可降低夫妻心理與生理的強烈衝擊。送子鳥已於2008年正式引進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PGD),除了實踐社會責任外,更期許送子寶寶一個健康的未來

 
目前台灣已在進行PGD的罕見疾病:
  1.   1. 血友病(Hemophilia)。
  2.   2. 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
  3.   3. 海洋性貧血(Thalassemia)。
  4.   4.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
  5.   5. 小腦萎縮症(Spinocerebellar Atrophy,SCA)。
  6.   6. 法布瑞氏症(Fabry Disease)。
  7.   7. 神經性纖維瘤(Neurofibromatosis,NF)。
  8.   8. X染色體脆折症(Fragile X)。
  9.   9 . 迪蘭吉氏症候群(Cormedia de Lange Syndrome,CDLS)。
  10.   10. 脊髓延髓性肌肉萎縮症(Bubo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torkang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